肺癌治療,醫師圖文解說

by | 1 月 9, 2020

肺癌治療,醫師圖文解說


台灣肺癌發生率居亞洲第2名,全球第15名,被譽為台灣「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李章銘主任指出,肺癌的死亡率高,因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不會感到痛或是明顯不適感,發現時往往已是晚期,而錯失治療黃金期。 

肺癌在呼吸道最常見的症狀是咳嗽,因為腫瘤可能會對呼吸道造成刺激,部分患者會因腫瘤的分泌物而產生痰。若腫瘤已壓迫到呼吸道,可能影響肺功能,造成患者會喘,也可能引發感染,而有發燒、胸痛等症狀。當腫瘤壓迫到神經,部分患者會有聲音沙啞的現象。腫瘤比較嚴重時還可能有胸痛、咳血的症狀。


肺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

李章銘醫師解釋道,我們會把肺癌分成四期,基本上在第一、第二期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第一期肺癌經手術切除後要持續追蹤,而第二期和二期以上已有肺部淋巴轉移或腫瘤較大的患者,在術後會進行化學治療。

第三期肺癌算是中晚期,就必須要多重治療,有時候是開刀前給化學治療,有時候是開刀完給化學治療,現在還可以考慮加上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肺癌治療,多管齊下


第四期肺癌除了化學治療外,還可以搭配標靶治療,近來還有一些免疫治療,能根據腫瘤基因檢測結果,使用更精準的有效藥物。雖然沒辦法將癌細胞完全消滅,但是可以長時間控制癌症腫瘤。治療過程中,癌友若遭遇抗藥性的問題,就得更換藥物。
倘若肺癌轉移的器官是在三個以內,或病灶在五個以內,這些病灶,稱為腫瘤的寡轉移。醫師會考慮手術治療,或放射治療,把轉移病灶去除後再進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對患者的存活率有幫助。

有部分的第四期患者屬於肋膜擴散,此時肺癌容易復發,除了化學、放射、標靶、免疫治療以外,現在還可以使用局部光動力治療來控制腫瘤。肋膜擴散的第四期肺癌在以上多重治療下,也有機會得到長期控制。


肺癌治療過程中,患者的挑戰有哪些?

李章銘醫師表示,手術的主要副作用就是疼痛,目前可以用藥物來控制疼痛,亦可透過手術技術的進步把疼痛減少,在過去開刀治療時,醫師為摘除整個病灶,必須做個20-30公分的大傷口將胸腔打開。隨著手術技術愈來愈進步,本來須要幾個小傷口來進行胸腔鏡手術,現可透過「多孔微創手術」或是「單孔微創手術」,將傷口縮小成多個2-3公分大小的操作孔,減少術後疼痛,或者是單孔微創,一切手術透過單一2-3公分小傷口進行,患者術後恢復也比較快。

切除部分肺臟後,患者術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這部分要靠術後復健,醫師在術前就會先教導患者做呼吸訓練,並提醒術後也要持續練習,如此,可以把肺功能的影響減少到最低。

肺癌治療期間保養重點


接受化學治療的過程裡,噁心、嘔吐是常見的副作用,現在有止吐藥物能針對中樞神經來抑制嘔吐,緩解患者的不適。

因為毛囊受到化學治療的影響,有時候患者會掉頭髮。當骨髓細胞受影響,患者的白血球會減少,免疫力較差,容易遭遇感染的問題,要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必要時也需要進行隔離。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肝臟功能或腎臟功能,治療期間都會小心監測,關注患者身體狀態。

如果副作用讓患者難以忍受,建議與醫生討論,考慮調整劑量或者改變處方,千萬不可自主停止治療。


盡快下床,好處多多

李章銘醫師道,手術後最簡單的運動就是走路。現在開完刀後,如果手術範圍不是很大,患者心肺功能正常之下,我們會要求患者離開手術室後,就要開始下床走路,可以增進肺活量,腸胃蠕動增加,組織的血液循環也會進步,走路是既簡單也有益的運動。

一般剛手術完後,患者無須特別補充特殊營養品,因為剛開完刀,消化吸收不太好,刻意進補、複雜的飲食對患者身體反而是負擔,醫師建議先從簡單、清淡的飲食開始,讓腸胃道漸漸恢復,如果吸收得不錯,再增加飲食的攝取量,品質也能慢慢增加。


營養充足,提升治療效果

李章銘醫師解釋,身體的免疫力要靠營養支持,對癌症治療的預後影響很大,除了術後併發症跟營養狀態有關係,長期存活與營養狀態也有關係。

肺癌患者到底該吃胖一點好呢?還是要節食?能不能透過減少營養攝取把腫瘤餓死呢?「把腫瘤餓死」是個錯誤觀念,癌症患者術後一定要有很充足的營養!

營養充足,提升治療效果


有研究顯示,BMI值較高,身形較豐腴的患者之長期存活較身形較瘦的患者更好,因為身體有充足的能源、營養,各個器官才能正常運作,免疫系統也能發揮作用,腫瘤較有機會得到控制,因此營養對癌症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進補對患者來講有利有弊,若超過身體的承受範圍,反而會引發一些不良後果,倘若吸收差、代謝差,卻一直硬塞,事實上沒辦法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李章銘醫師提醒,均衡飲食最重要,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能量一定要先達到。坊間常見的褐藻醣膠、魚油、麩醯胺酸、精胺酸等,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患者可以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若患者消化不良、吸收較差時,可以使用一些小分子營養幫助患者吸收。近年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曾在醫學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文獻中提到,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1],同時亦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中。 


貼心小提醒

隨著醫學進步,肺癌的治療工具愈來愈多樣,已可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腫瘤。我們也曉得充足均衡的營養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增加患者對副作用的耐受度,幫助患者度過完整的治療,以獲得較好的預後。


參考文獻:
1. van Weelden G, Bobiński M, Okła K, van Weelden WJ, Romano A, Pijnenborg JMA. Fucoidan Structure and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Anti-Cancer Mechanisms. Mar Drugs. 2019;17(1):32.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