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不足導致的 – 第一型糖尿病(懶人包)

by | 9 月 14, 2018

糖尿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然而大家比較常遇到因為「體重過重、不運動、吃太多」等因素而造成的文明病,是屬於「第二型糖尿病」。如果有第二型,代表還有個第一型是吧!沒錯,現在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少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而第一型糖尿病過去常被稱為青少年型的糖尿病,連四歲、五歲的孩子,也都有可能會罹患這類型的糖尿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第一型糖尿病。

要認識第一型糖尿病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葡萄糖與胰島素的作用。


我們的肌肉要能收縮,組織器官要能運轉,都需要葡萄糖當作能源。而身體取得葡萄糖的來源有兩個,一個從食物,另一個從肝臟貯存的肝醣。食物被消化吸收後,先轉化成葡萄糖進入到血流裡,再藉由胰島素的輔助,才能進入到細胞讓細胞得以利用葡萄糖。

那胰島素是什麼?胰島素是胰臟分泌,能調節血糖高低的荷爾蒙。胰臟分泌胰島素後,胰島素會於血流中循環,幫助葡萄糖進到細胞,變成肌肉與其他器官的燃料。因此,胰島素的作用是可以降低血糖。如果血液中血糖濃度降低,胰臟會減少分泌胰島素。


而第一型糖尿病也被稱為是「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病因在於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或僅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既然血中沒有足量的胰島素,自然無法降低血糖。那究竟為何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


自體免疫系統是我們身體面對病毒、細菌等外來感染時的防禦機制,但在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身上,在環境與基因的交互作用下,自體免疫系統生產出抗體攻打自己的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身體因此無法製作出足量的胰島素,導致身體缺乏降低血糖的荷爾蒙。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可能會得到第一型糖尿病,但發病的兩個高峰期分別為4到7歲,與10到14歲之間,較常在患者十九歲前影響身體健康。

(第二型糖尿病時,胰臟細胞沒有被破壞,沒有受到攻擊,甚至通常還可以分泌出足量的胰島素,只是身體無法好好利用胰島素,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夠敏感而難以調節血糖。)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統攻擊胰臟細胞而引起,比較有可能會是突然發生的。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則容易經過「糖尿病前期」,比較不會一下子出現症狀。但第一型和第二型的糖尿病症狀基本上是類似的:

● 比平常更容易覺得渴

 總是口乾舌燥

 尿尿很多,甚至發生於小孩時可能表現尿床

 患者會體重快速下降

 總是很餓,胃口極好,吃很多

 人沒精神,想睡沒力氣


如果診斷出第一型糖尿病的話,終其一生都需要以施打胰島素來治療,口服藥物是沒有效果的。由於我們的消化道會分解胰島素,因此胰島素沒有口服的劑型,一定都是需要靠針劑或幫浦注射。

自行注射的胰島素分有速效型、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通常醫師會建議患者配合使用,像是一天打一次的長效劑型加上三次的短效劑型這樣的組合,當然實際劑量與劑型要視患者狀況而定。更多介紹請看「糖尿病能打胰島素嗎?

利用胰島素幫浦的話,代表要帶著一個小小的幫浦裝置在皮帶上或口袋裡,由裝置連接植入到皮下的細管。幫浦平時設定自動持續放出少量的速效型胰島素,當作基礎量。進食時再根據食物類型份量以及當時的血糖值,讓幫浦放出額外的胰島素。

從注射型胰島素到胰島素幫浦裝置可看得出來,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想要盡量模擬正常胰臟的功能,確實從2016年起,美國核准了14歲以上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可使用「人工胰臟」,這裝置能每五分鐘測量一次患者血糖值,並自動換算成患者所需的胰島素劑量並輸出,等於連結過去兩種行動裝置,透過持續監控患者血糖值和適量的胰島素釋放來達到更接近正常胰臟生理的功能。對於年輕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外科手術「胰臟移植」或「胰臟腎臟移植」也是治療的選項。


想要控制好平時患者要學會計算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食物的熱量、糖分計算,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態。而不管怎麼吃,或吃的非常節制,血糖監控還是個大重點,血糖值不僅會隨著食物變動,身體做了多少活動,身體現在狀況有沒有生病,或承受的壓力及荷爾蒙值,都會造成血糖浮動。因此要好好控制血糖,務必一天至少測量四次血糖值(三餐前+睡前),另外運動前、開車前、或懷疑自己低血糖時也要記得測量。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每三個月到六個月要檢驗一次HbA1C醣化血色素,來顯示過去二到三個月血糖控制的狀況。治療的目標是讓血糖維持正常的時間愈多愈好,血糖正常的時間愈多,併發症會比較晚發生。


為什麼我們需要好好控制血糖值,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對健康帶來重大危害,引起許多併發症:

心臟疾病及中風:血糖居高不下,首當其衝的就是血管的健康狀況一定不好,因此糖尿病會讓人心血管疾病發作機會大幅增加,不管是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心絞痛、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發作機會,都會比一般人高。

 腎臟衰竭:腎臟裡面也是充滿了許許多多,數以百萬計的小血管,準備過濾身體廢棄物排出體外,當高血糖狀況影響了血管健康,就會影響腎臟功能,甚至會嚴重到無法挽回的腎衰竭局面。

 視力病變:高血糖會帶來各種視力問題,詳情請看「血糖太高很傷眼,保護眼睛這樣做!

 神經病變:我們的神經需要許多小血管的滋養,但高血糖會破壞這些血管,神經因而每況愈下,造成麻木、刺痛、甚至有燒灼感。最常是從腳趾頭末端開始出現症狀,再慢慢往上,甚至讓人整個肢體區塊都失去感覺。神經受損同樣也會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肚子裡面,患者常因腸胃道的神經失調而表現噁心、嘔吐、便秘、或拉肚子等腸胃不適。

 懷孕併發症: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常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患者接下來可能會面臨到懷孕的問題。血糖過高對媽媽和小寶貝都是有害的。如果打算懷孕的話,務必和醫師好好討論,在懷孕前與懷孕中保持血糖的穩定,才能減少流產、死產、或其他孕期併發症。

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來說,我們可以從飲食、運動等生活選擇的改變,來降低自己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所以我們在高血糖的前奏 – 糖尿病前期這篇詳細介紹了血糖逆轉勝的方式。然而對第一型糖尿病而言,目前沒有什麼方式能夠預防自體免疫系統出錯,或預防胰臟細胞遭受攻擊,所以很遺憾的是,現在並沒有辦法能預防第一型糖尿病。

若是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就要盡量好好透過適當的藥物選擇控制血糖值。醫師也會叮囑患者,隨身要帶幾塊糖,萬一血糖降的太低要隨時補充,以免低血糖引起癲癇或昏迷。關於高血糖或低血糖造成昏迷的部分,請看「血糖太高或太低都很危險 – 糖尿病昏迷」。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讓腦路清晰的間歇訓練 – HIIT心肺有氧

讓腦路清晰的間歇訓練 – HIIT心肺有氧

以間歇運動的方式訓練心肺功能,不僅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還能讓腦路清晰,減緩腦部退化,是預防失智一定要下的功夫。原地小跑步站姿肘碰膝後點地側點地後點地側點地開合跳左右出拳左右鉤拳快速收腿快速收腿旋轉風車高抬腿跑步側墊步觸地高抬腿跳步原地小跑步...

有效治療心絞痛,降低死亡風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效治療心絞痛,降低死亡風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陳紹緯教授指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原理就是使用病人自體血管繞過狹窄的位置,幫助心肌獲得充足的血液循環。」

手臂舉不起來,睡覺不動肩膀也好痛!為何我會有「旋轉肌撕裂傷」?(圖文懶人包)

手臂舉不起來,睡覺不動肩膀也好痛!為何我會有「旋轉肌撕裂傷」?(圖文懶人包)

佳薇是運動愛好者,自從四十歲後更是立志要好好鍛鍊身體,每天往健身房跑,交替練著瑜珈、皮拉提斯、和舉重,甚至還學了鋼管舞,是朋友眼中的運動健將。到了五十歲後,佳薇開始發覺右邊肩膀愈來愈痛,先是放棄了鋼管舞,舉重也漸漸讓人感覺受不了了。最麻煩的是,佳薇睡覺時會為了肩膀疼痛而翻來覆去,找不到一個舒服的方式讓自己好睡一些。本來佳薇打算要靠瑜珈自我復健,但在經歷難以忍受的夜痛後,佳薇還是找上的醫院,經過核磁共振檢查後,醫師告訴佳薇:「你的旋轉肌出現撕裂傷,而且裂的還不小呢!棘上肌幾乎要斷掉了。我們需要好好來討論治療方式。」...

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容易復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強化輔助治療,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HER2陽性乳癌惡性度高、容易復發!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強化輔助治療,顯著降低復發風險,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60多歲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已接受過手術並完成術後輔助治療。經過幾年後,患者覺得有肢體無力的狀況,於是回診檢查。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教授表示,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腦部出現轉移的腫瘤。 HER2陽性乳癌容易復發轉移,而腦部轉移對患者的影響很大,常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預後會比骨頭轉移、內臟轉移更差。洪朝明教授說,為了降低復發風險,針對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越來越積極,除了術後輔助治療外,高風險患者還可考慮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進行強化輔助治療,幫助降低復發的機會。...

皮膚出現這些狀況,案情不單純!(圖文懶人包)

皮膚出現這些狀況,案情不單純!(圖文懶人包)

有些皮膚病灶本身不具有惡性,並不是皮膚癌。但這些皮膚問題的起源,可能與一些體內的變化有關,甚至就跟體內腸胃道的癌症是相關的。如果能及早發現事情並不單純,早點在生活習慣上做出改變,或早點檢查早點治療,或許能幫助患者的生活品質。

每日起床、睡前都該做的肌筋膜動態伸展

每日起床、睡前都該做的肌筋膜動態伸展

不想做太操勞的運動,就練習看看會讓自己身心舒暢的肌筋膜動態伸展,無論是晨起或睡前都可以做,改善整體健康。側伸展+扭轉側伸展+扭轉後推捲背側開胸後合掌開胸側伸展畫圓側伸展畫圓鴿式搖滾蜥蜴式低位弓步→臀後推鴿式搖滾蜥蜴式低位弓步→臀後推側拉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