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抹片就能有效預防 – 子宮頸癌(懶人包)

by | 11 月 27, 2017


曾經,子宮頸癌是婦女最好發的癌症,巨星梅艷芳就因子宮頸癌在40歲離開人間舞台。幸好在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政策之後,這個可以被早期找到,甚至預防的癌症「子宮頸癌」發生率已經下降。在民國103年,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排名於女性為第8位;而子宮頸癌死亡率排名於女性為第7位。


先來談談子宮頸在哪裡,子宮頸位在子宮的最下方,會與陰道相連接。子宮頸部分有腺體細胞,也有鱗狀上皮細胞,兩種細胞的交會轉變處是子宮頸癌好發的位置。兩種細胞都可能轉變成癌症,但以鱗狀上皮細胞為主,佔了七成以上。

細胞通常並不是說變就變,馬上就成了惡性,就像好人不是立馬轉成大惡人,而是先從小混混當起。因此細胞會先有「癌前病變」,逐步變性,常常是經過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之後,才會練成大壞蛋,變成子宮頸癌。

因此這就是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很重要的原因啦,這幾乎是史上最強預防癌症的篩檢檢查。如果有規律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一看到癌前病變就治療,等於看到小混混就先處理掉,之後就不會看到大壞蛋,幾乎可以預防所有的子宮頸癌

談到子宮頸癌,一定要說到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這是子宮頸癌最重要的的危險因子。人類乳突病毒超過了一百種,有些容易導致生殖器或肛門長肉疣,俗稱「菜花」,算是低危險型,因為此類病毒比較少會導致癌症。高危險型則有十多種,就很容易導致癌症,感染之後不僅女性容易因此得到陰道癌、子宮頸癌;男性罹患陰莖癌的機會也變大;不分男女,還都可能罹患到肛門癌。這些都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

不過,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不是子宮頸癌的唯一危險因子,還有另外一些要注意的事項,像是有抽菸習慣、免疫力較弱、披衣菌感染、體重過重、長期使用避孕藥或避孕器,小於十七歲生第一胎,以及多次懷孕生產,這些因素亦會讓人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增加。


不管是罹患子宮頸癌,或是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通常不會造成太多症狀,除非子宮頸癌已經擴散到其他地方,症狀最常見的有:

異常的陰道出血:患者會在並「非經期」之間,卻看見了褲底有血漬或紅點點;經期一來就是超過七天甚至幾個星期,流的血變多;在性行為之後看到陰道出血。以上狀況都算是異常陰道出血。

● 陰道有異常分泌物:分泌物可能會夾雜異味或血絲,且量愈來愈多

● 性行為時感到下體疼痛

雖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會引起以上症狀,所以不是說有這些症狀一定代表著子宮頸癌,但提醒大家,若看到陰道異常出血、分泌物等狀況,不要坐等它自己消失,而要就診請醫師評估是否健康出了問題。



醫生會做怎樣的評估呢?除了內診、陰道超音波之外,最常做的檢查是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只需要短短數分鐘,醫師請患者坐上診療椅後,會用器械將陰道撐開,並用小棒條輕刮,獲取得子宮頸上皮細胞後,讓病理科醫師判讀。目前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三十歲以上的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希望大家至少每三年檢查一次,各位女性朋友請不要忘記。



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呢?因為前面已經說過,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若有發現細胞有異常狀況,醫師就會視子宮頸抹片的結果等級,建議患者三個月後重做抹片,或直接做陰道鏡與病理切片檢查

若抹片檢查結果顯示「子宮頸細胞不典型增生」,可能會被判定為子宮頸表皮內瘤樣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可被分成三級,第一級是輕度病變,第二級為中度,第三級就屬於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也可說是子宮頸原位癌。醫師會積極處理。評估患者狀況後,醫師可能會選擇冷凍治療、雷射療法、錐狀切除或環狀切除等方式清除癌前病變的細胞,並盡量保留子宮。

在推行定期抹片檢查之後,現在被診斷為子宮頸癌前病變的人,比被診斷為侵襲性子宮頸癌的人多很多。到了民國10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被診斷為「子宮頸原位癌」的人數比「子宮頸癌」的人還要多,罹患子宮頸原位癌的話,用單純的手術就能解決,通常不需治療子宮頸癌後續的化療放療。多數只要接受手術並接受追蹤即可。




我們還是要來談談進入到子宮頸癌之後的癌症分期:

子宮頸癌第一期:癌細胞侵犯子宮頸,還沒超出子宮的範圍,沒有影響附近的淋巴結。

★ 子宮頸癌第二期:癌細胞侵犯範圍超過子宮與子宮頸,但還未侵犯骨盆腔壁或陰道下段,沒有影響附近的淋巴結。

★ 子宮頸癌第三期:癌細胞侵犯骨盆腔壁或陰道下段,也可能阻塞了輸尿管,或影響附近的淋巴結。

★ 子宮頸癌第四期:癌細胞已經侵犯到身體其他的器官。

根據美國癌症醫學會的數據顯示,得到子宮頸原位癌的患者,在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93%;得到子宮頸癌第一期的患者,在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80%以上;得到子宮頸癌第二期的患者,在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六成上下;得到子宮頸癌第三期的患者,在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三成左右;若是子宮頸癌第四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為15%。這些數據無法反映每位患者的個人狀況,但相信大家都能夠從中看出,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治療的效果與存活期間都會較好

若確定為子宮頸癌之後,治療主要以子宮切除手術為主。這手術可以是經腹部、或經陰道切除子宮,可以是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或者直接開腹,患者可與醫師就手術方式多做討論。當然是否能進行手術,還是會考慮患者的年齡與其他健康問題、子宮頸癌分期分級、和患者接受程度來做治療計畫。

放射治療是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在子宮頸癌的治療運用上也很重要。有時在手術治療前要先做放射治療,有些時候則是會同時放射治療加上化療,也可能用在處理復發的子宮頸癌。放射治療的方式還分成近接治療或體外照射,醫師會再與患者做詳細解釋。


至於我們要如何預防子宮頸癌呢?請記得下面幾點:

○ 安全性行為很重要,減少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像是避免多重性伴侶,以及全程使用保險套,都可以減少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

○ 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主要是避免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關於子宮頸癌疫苗的詳情,請看「子宮頸癌疫苗安全嗎?醫師來分析」這篇文章,您會有更多認識!

○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的重要性相信我在這裡就不用再多做說明了!如果您今年還沒檢查的話,請記得到婦產科診所就診做子宮頸抹片喔!

○ 不要抽菸,抽菸有百百種不好,鐵定增加自己罹癌機率,請看「史上最強殺手 – 香菸」!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