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回診追蹤控糖成效 血糖穩定、沒有併發症就是糖友的最佳成績單 專家圖文解說

by | 7 月 28, 2022

規律回診追蹤控糖成效 血糖穩定、沒有併發症就是糖友的最佳成績單 專家圖文解說

「按時回診對我來說,就像是驗收控糖表現的時間!從確診到現在,默默的持續回診追蹤六年,糖化血色素一直控制在6.2%,也沒有產生其他併發症呢!」50歲的模範糖友劉先生說,「平常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加上飲食及運動的調整,你會感受到身體也給予你正向的回饋,對我來說,血糖控制在標準值內,就是好好治療的動力。」


不過規律用藥加上生活習慣的改變聽起來簡單,實際執行時難免會遇上一些問題,而按時回診就是讓這些問題獲得解決的機會,以我來說,一開始會擔心吃太多藥是不是會傷腎臟,也擔心藥物會不會有像是低血糖的副作用,影響我的日常生活、工作。

這些問題我都會在回診前先記錄下來,回診時主動把所有疑慮提出和醫師討論,醫師都能幫忙調整,也會定期讓我抽血、驗尿,隨時掌握我的健康狀況。很多平常遇到的問題,你如果沒有和醫生主動提出、甚至害怕提問,醫師就不能完整的掌握你的身體狀況,給你最即時的解方。

「每次回診時,都能感受到離身體健康的目標更近一步!」回診就像是對這段時間血糖管理的一次驗收,如果血糖數值良好,會更堅定地維持血糖管理,也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如果血糖數值不如預期,就與醫師一起找出原因,檢視究竟是用藥還是飲食出了問題,然後積極去改善。

「臨床上常遇到剛確診的糖尿病病人在用藥之後,血糖改善,糖友可能就覺得病好了,而不再回診追蹤。」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李淳權醫師分享,「有些病友是聽朋友、鄰居說,糖尿病的藥得一直吃,或者吃藥傷身體,可能會洗腎,結果就不敢繼續回診治療。糖友們有時會尋求偏方或以錯誤的方式來面對血糖控制,而非尋求正規管道,這些都是影響病友回診原因。」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監控的慢性疾病,如果沒有好好地控制,放任血液裡的糖份過高,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有很高的風險會引發危險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李淳權醫師指出,糖尿病病人感染的風險也較高,容易因為感冒引發肺炎,在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若不幸染疫也會因血糖控制不好較容易演變成重症。

糖尿病是隱形殺手,平時可能沒有什麼感覺,經過幾年後,併發症就開始出現,定期回診的重點便是預防與及早發現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李淳權醫師說,「糖尿病照護包括飲食、運動、用藥,還有血糖的監控,我們希望糖友能與醫師、營養師、護理師一起討論,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共同擬定治療策略,除了要在家裡做好自我血糖監測,也要透過定期回診,監控併發症的發生。

定期回診讓醫療團隊能夠掌握病友的身體狀況,李淳權醫師說,例如每年都會檢驗腎功能、微量白蛋白尿,評估是否有糖尿病腎病變;每年也要做視網膜檢查,以早期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另外,血壓、血脂都跟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有關,在定期回診的時候,都會安排檢查。倘若病友自行買藥,沒有定期回診,便會錯過這些重要的檢查。

掌握控糖關鍵降低併發症風險

糖友在使用藥物時,如果有任何狀況,務必回診與醫師討論,這樣才能做一些調整,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病人的治療組合。李淳權醫師說,「近年來口服降血糖藥有很好的進展,有些藥物不容易發生低血糖,有些血糖藥還能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在回診的時候,病友都可以與醫師溝通,醫師也會針對病友狀況去簡化口服降血糖的用藥,讓病友在服藥部分能夠更便利。」

為了讓病友能定期回診,在第一次門診的時候,就要給病友正確的糖尿病治療觀念,李淳權醫師說,我們會請病友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讓營養師、護理師一起提供專業協助,避免因為錯誤的認知而沒有回診追蹤。按時用藥、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監控血糖、定期回診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門,也能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最好在第一、第二次門診就建立正確概念,糖友就能依循正確的治療模式。

受到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糖友不敢回診、不敢抽血,結果在後續的檢查就發現血糖非常高。李淳權醫師表示,糖尿病的衛教相當重要,針對病友提出來的問題,醫療團隊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在網路世代,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裡頭的內容都是經過專業人員審核,病友隨時都能夠查閱,這是在疫情期間,糖友可以多加利用的工具。

防疫期間,如果有正確的飲食知識,在家裡就可以做好飲食管控。若沒有辦法出去外面運動,也會鼓勵糖友在家裡運動。李淳權醫師說,在家使用血糖機,便能監測血糖,可以做好血糖監測的紀錄,下次回診再拿給醫師參考。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使用「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取得正確的資訊。

糖尿病病人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若又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演變成重症機率較高,李淳權醫師強調,如果確診,可以透過視訊門診跟醫師取得聯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出現重症的機會。


糖友提問:糖尿病會痊癒嗎?

「我們常跟病友說,糖尿病是一種可以控制的疾病。」李淳權醫師回答,「隨著年紀增加,胰臟功能會衰退,所以大部分的糖尿病無法痊癒,但是可以穩定控制。治療的目標是穩定控制,減少併發症。只要能夠積極接受治療,按時用藥、改善生活習慣,糖友的生活都可以恢復正常,跟一般人沒有差異。」

糖尿病會痊癒嗎?

很多病友會詢問「能否減少用藥?」,李淳權醫師提醒,當飲食、運動保持很好的時候,有機會逐漸減少藥物的用量,但是這部分需要跟醫師詳細討論,千萬不可自行停藥!

blank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九大心理防衛機制,你是否也用這些方式傷人傷己?!(圖文懶人包)

九大心理防衛機制,你是否也用這些方式傷人傷己?!(圖文懶人包)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地球不是為了我們而公轉自轉,但每天有這麼多不開心的事情,我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傷呢?每次當你得知各種不如己意的消息,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在潛意識中,會出現一些防衛機轉來保護自己。這樣說好了,當你看一齣連續劇時,會不會有時覺得這個角色怎麼這麼奇怪,為什麼做錯事被拆穿時,他要暴怒成這副德性?或是他明明很想要有人陪,卻因為怕告白失利,而選擇讓兩人感情永遠都在原地徘徊?或者,明明一句道歉就能結束誤會,為什麼要扯東扯西毫不坦白呢?...

從毛巾開始消除腿部僵硬,活化緊繃髖部

從毛巾開始消除腿部僵硬,活化緊繃髖部

拿一條毛巾就能優化整個伸展的流程,如果你有彈力帶的話,也可以利用彈力帶輔助。這次來跑一段腿部的伸展拉筋吧。大腿後側伸展大腿內側伸展大腿外側伸展臀部伸展髖部伸展大腿前側伸展大腿後側伸展大腿內側伸展大腿外側伸展臀部伸展髖部伸展大腿前側伸展...

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當我們口語說到「中風」,通常是指腦部血管出了事情。較常見的是血管栓塞,血液流不過去,稱為「缺血性中風」,導致某個區塊的腦部就失去了功能。另外一種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同樣會造成腦部失能。於是,我們會看到中風患者無法順暢說話,嘴巴歪一邊,某一手某一腳無法出力活動,與過去的樣貌完全不同。 你可能也曾覺得奇怪:「為什麼有的人臉看起來好好的,卻說他被診斷中風呢?」「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看起來很嚴重,一下子就過世。有的人卻好像很輕微呢?」又或者:「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只是動的不好,有些人卻還會又麻又痛呢?」...

心房顫動常無感,易中風!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降低中風風險,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心房顫動常無感,易中風!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降低中風風險,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個70歲的男性患者,罹患慢性肺病,且被診斷出二尖瓣逆流與心房顫動,需要手術治療,但是患者、家屬都擔心開胸手術傷口過大,而猶豫不決。」陳紹緯教授表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來治療。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是透過3個小傷口,在胸腔鏡的輔助下,從左心耳外安裝左心耳夾。除了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一併處理了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患者順利恢復,目前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

白內障手術一併處理近視、老花、散光,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解說(圖文懶人包)

白內障手術一併處理近視、老花、散光,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解說(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50多歲的女士,原本近視將近一千度,而在出現白內障後,近視的狀況又急速惡化,於是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何明山醫師表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希望解決白內障並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老花眼。」

手術完成後,患者順利恢復。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能夠提供遠、中、近連續視力同時矯正散光,讓患者不用再戴近視眼鏡,也不需要戴老花眼鏡,生活與工作都方便許多。

不痛不代表沒事!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圖文懶人包)

不痛不代表沒事!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圖文懶人包)

「你這邊是怎麼了?」女友指著洛華的下體,問:「那算是個潰瘍嗎?」 「喔,真的嗎?」洛華表現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說:「我現在才注意到。嗯,可能是我前幾天不小心撞到受傷的吧,沒事沒事,現在一點都不會痛。」 「你有背著我做什麼事情嗎?」女友繼續追問:「這看起來就像是性病。」 「哪有,冤枉啊!」洛華連忙說:「我就說不會痛了,你看這裡也乾乾淨淨,沒有流膿流湯,這哪會是性病啊!」 乾淨的潰瘍,就不是性病引起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種生殖器潰瘍的表現。 感染性生殖器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