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更年期症狀,試試看這些做法

by | 4 月 8, 2023


隨著年歲增長,卵巢功能愈來愈差,造成體內荷爾蒙濃度變化,通常大約是在50歲上下,也就是界在女性45到55歲之間,會進入更年期的狀態。


由於體內荷爾蒙濃度變化,超過一半的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會有頭痛、臉部潮紅、夜間盜汗、睡眠困難、情緒波動,以及經歷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的不適,有時尿失禁,有時則是反覆泌尿感染,而這些症狀可能會困擾女性長達七年,甚至更久,大幅降低了生活品質。

通常進入更年期這件事情並不需要特別被醫師診斷,然而,如果這階段來的比想像地早,例如大概四十歲附近就體驗到盜汗、睡眠困難,想知道自己是否提早進入卵巢功能下降的時期,可以就診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抽血,檢測體內一些荷爾蒙的濃度。


雖然我們知道,更年期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是一種必然,但在這個轉換階段,有什麼事情能減輕症狀呢?


◆ 荷爾蒙藥物治療
要治療熱潮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雌激素,而保有子宮的女性在使用雌激素時還會需要併用黃體激素,才能在使用雌激素的同時保護到子宮內膜。在研究上,若使用針劑、口服等雌激素藥物加上黃體激素,可以明顯地減少更年期症狀,同時也會減少骨質的流失。

不過,長期使用雌激素的風險在於血栓、心血管疾病、及乳癌的風險。目前有大型臨床實驗研究的是共軛雌激素(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CEE)與孕激素,又稱醋酸甲羥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的組合,認為使用共軛雌激素時,無論併用或不併用孕激素,都會造成中風或血栓風險增加。而在共軛雌激素併用孕激素時,還會造成乳癌的風險上升。至於若低劑量共軛雌激素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bazedoxifene併用,不會增加乳癌風險。

總之,這並不是個簡單並直線的醫療決定,大家不要自行在藥房買藥,最好就醫與醫師好好討論,並就個人狀況與症狀嚴重程度選擇最安全最適合的藥物組合。



◆ 陰道荷爾蒙藥物
要減少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可以藉由塗抹陰道雌激素藥膏,釋放少量的雌激素,以減少陰道乾燥不適或性交疼痛的問題。


◆ 低劑量抗憂鬱劑
低劑量的憂鬱劑對改善熱潮紅也有用,如果本身不適合使用荷爾蒙藥物,可以考慮利用低劑量抗憂鬱劑來改善熱潮紅與情緒。


◆ 規律心肺有氧運動
運動好處多多,還可以增加下視丘腦內啡的濃度,因此規律運動對改善熱潮紅、睡眠障礙、和情緒波動都有幫助。至於要做哪種運動,是肌力訓練還是心肺有氧比較好呢?目前研究認為心肺有氧運動,像是多走路踏步,對更年期症狀就有幫助。也可以花一點時間練習骨盆底的運動,增加骨盆附近的血液循環,改善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帶來的尿失禁。


另外很重要的是,進入更年期之後,我們都要更注意心血管、骨質、或血糖血壓的狀況,而規律運動是要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 調整睡眠環境
雖然本來晚上就可能睡到一半醒過來,又昏昏沉沉的睡著。但熱潮紅和夜間盜汗造成的狀況常常會讓女性幾乎完全醒過來,無法再度入睡,睡眠狀況因此變得很差。這時可以調整一下睡眠環境,像是不要一直怕被冷到而讓房間溫度過高,穿薄一點的棉質睡衣,不要蓋太厚的棉被。


◆ 練習放鬆技巧
發現自己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後,可以先從練習深呼吸開始做改善,從鼻子慢慢吸氣,感覺胸腹腔的擴展,內心從1數到7,再用嘴巴緩緩吐氣,內心從1數到11(很好記,吸和吐分別為7-11)。多練習幾次,或每次利用行動裝置計時,早中晚各空下一分鐘做深呼吸的練習。

更進階的話,也可以適當地用伸展練習與滾筒裝置做肌筋膜放鬆。練習瑜珈、太極這類的運動,也能增進呼吸技巧並改善緊繃。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