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復健訓練,治療成效再提升

by | 11 月 30, 2022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裴育晟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裴育晟醫師:大家好,我是裴育晟醫師。


劉育志醫師:請問什麼是機器人復健治療?

裴育晟醫師:傳統的復健主要是靠治療師,手把手帶病人,而機器人復健的目的,就是使用機械的控制器,來帶動病人做復健的運動,這樣的運動目的是希望可以減少人力,而且給一個標準的治療,給病人更多的支持。

劉育志醫師:請問機器人復健治療具有哪些好處?

裴育晟醫師:機器人復健可以做到很多,傳統復健做不到的,比如給病人更多角度調整,更細緻的動作姿態,還有更高強度的訓練、更高的重複,這些可以讓病人得到更好的進步,目前醫學研究顯示,這些介入的確可以讓病人,好的更多、好的更快。

劉育志醫師:上肢機器人復健治療,要如何進行?

裴育晟醫師:上肢的復健,最主要是手部、肘部、肩部的動作,而病人在上肢的主要日常生活功能,就是可以抓取東西,會把東西放到嘴巴裡面,或是可以去做一些日常生活的操作,所以上肢機器人復健的重點,就是讓他可以跟真實的物體做到互動,讓他可以做得更好。

裴育晟醫師:目前幾個比較新一代的上肢復健機器人,強調的重點是可以讓病人的手,可以有觸覺的感覺,真實的跟物體的互動,同時他可以做一些比較複雜的動作,而不是單純一個軸向的動作,所以上肢復健的重點還是要強調,希望病人最後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產生他的功能。

劉育志醫師:下肢機器人復健治療要如何進行?

裴育晟醫師:我們提到下肢復健機器人的時候,我們特別強調的是,病人走路的功能,因為所有的中風病人,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回去還能不能走?能不能在家裡走?走路的這件事情,所以機器人可以重複做步態角度的訓練,給予特殊角度的支持,還有做強度的調整,但是後來發現其實下肢復健沒有那麼單純,病人必須要先能夠站得穩,或是能夠從坐到站起來。

裴育晟醫師:要做到這樣,新一代的機器人強調的是,病人可以在不同的姿勢中,轉變的過程中,機器人也可以帶動他,可以讓病人做的更安全、更好,強調病人動態中的穩定性、對稱性,還有平衡感。

劉育志醫師:哪些患者適合接受機器人復健治療?

裴育晟醫師:目前機器人復健最大宗的就是神經復健的範疇,什麼是神經復健?就是神經疾患造成功能的損傷,復健科住院病人中,最常見的三個疾病就是,第一個是腦中風,第二個是頭部外傷,第三個是脊椎損傷,以腦中風為大宗,大概佔服務量的80%。

裴育晟醫師:事實上有一些新一代的機器人,它並不是專門做神經復健,包括可以用在肌少症、衰弱老人,或骨科,或是衰弱退化病人的身上,這一類新一代的機器人強調的是,可以讓病人在社區中做得更好,事實上機器人復健的範疇已經越來越大,不同的機器人有不同的特性,所以醫師在開立機器人處方的時候,會依照病人的需求,選擇他適合的機器人。

裴育晟醫師:上肢的復健機器人,其實是要解決中風手的問題,因為中風的病人常見就是也許腳會走路,但是手的力量出不來,沒有辦法抓東西,比如說我自己開發的機器人,當時設計就是可以讓病人,更快可以恢復手的功能。

裴育晟醫師:我有幾個病人蠻有趣味,就是他本來的手指頭不能動,但是近端,肩膀能動,使用機器人以後,當天上機做了復健,下機以後就看到他手指頭開始會動,為什麼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引發他的大腦可塑性,其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風是半邊腦不好,好腦跟壞腦之間有一些交互作用,在一些特殊機器人的復健下,可以改變好腦跟壞腦之間互動的特性,所以讓中風腦可以快速的恢復,我們也是期待這些新一代的機器人,可以讓病人的進步更好。

劉育志醫師:感謝裴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裴育晟醫師:好,掰掰。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微創主動脈支架手術再進化,血管內固定錨釘納健保給付,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混合式手術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六十多歲的男士,幾年前做健檢的時發現腹主動脈瘤,不過沒有持續追蹤。最近患者在上班的時候,突然腹部劇痛,而被送到急診室已經休克,檢查發現是主動脈瘤破裂。」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病變,而在承受血流壓力後逐漸膨大。膨大的主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出血,建議要盡快接受治療。」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他是一位老師,從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乾癬,每天都需要家人協助塗抹藥膏,相當費時和辛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醫師表示,「雖然醫師一再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患者仍然深陷恐懼中,擔心自己的皮屑會影響孩子,甚至不敢和小寶寶同床睡覺。患者的憂慮反映了「累積性生命損害(CLCI)」的概念,乾癬在多年的反覆發作與治療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以及家庭互動。」

患者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效果良好,皮膚狀況將近100%改善。然而,兩年後因健保規定被迫「下車」暫緩生物製劑,改用傳統藥物與外用藥膏治療,但效果較不理想。見到好不容易消失的皮膚病灶再度惡化,讓患者非常難受。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女士,因為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腎臟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葉劭德醫師表示,「由於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在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根治性腎臟切除術及淋巴結廓清。」

病理報告證實為腎細胞癌且有淋巴結轉移,所以在術後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KI)合併免疫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食慾改善,體重也漸漸回升,目前仍持續在追蹤治療。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居家動起來的最佳選擇就是有趣又多變化的踏步有氧,想要保持低衝擊的話可以先減少跳躍的動作。當身體熱起來後,可以再搭配其他肌力訓練或做點動態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