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學會、醫師公會全聯會首次聯手推動「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 安心控糖長久之計:主動討論用藥疑慮、找出個人化的治療方式

by | 10 月 25, 2022


在糖尿病資訊隨手可得的環境下,卻有近六成(55.5%)糖友反映找不到具有可信度的衛教資訊來源〔1〕,恐影響控糖成效。


「吃藥會傷肝、傷腎?」、「降糖藥是不是反而會引起低血糖?」、「沒有症狀時是不是可以先停藥?」社團法人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分享,這些都是糖友最常提到的用藥疑慮,事實上自行調整或中斷用藥會導致血糖波動,反而增加腎臟等併發症發生風險;先前針對百位糖友現況調查就發現,糖友獲取資訊管道除了醫療團隊外,超過五成(54%)是親友口耳相傳,或是仰賴網路上其他糖友的經驗分享(54%)〔1〕,王治元理事長說,這些可能都缺乏具公信力的醫療單位背書,恐誤導糖友正確觀念。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於今年初推動「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畫」,網羅北中南資深糖友分享曾面臨的控糖障礙,及如何成功與醫療團隊合作達到控糖標準、遠離併發症威脅,十個月下來成效頗佳。下半年更結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將「控糖共好!模範糖友號召計劃」全面升級為「台灣模範糖友集合計畫」,廣邀基層醫療至醫學中心的模範糖友分享控糖心路歷程,藉此滿足糖友需求,不僅精進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加強糖友併發症管理及後續血糖、血壓、血脂等數值追蹤,更相約2023年檢視「20,60,50」目標達成進度,包括:

1. 「ABC(A1C糖化血色素、Blood pressure血壓、Cholesterol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率20%以上」
2. 「糖尿病病人加入糖尿病共照網比率60%以上」
3. 「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共照網覆蓋率50%以上」

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呼籲糖友應在剛被診斷時,就主動與醫療團隊了解適合自己的用藥,並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才能長期平穩且安全的控糖。


血糖、血壓、膽固醇三指標同時達標比例僅約一成 糖尿病控管已不只是降糖而已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表示,診斷為糖尿病後,顧及的面向不只是控制糖化血色素(A1C)在7%以下,血壓(Blood pressure)小於130/80Hg及膽固醇(Cholesterol)小於100mg同時是影響糖尿病控制好壞的關鍵,然而目前「ABC三指標」同時達標的比例卻只有一成(12.9%)〔2〕。王治元理事長進一步強調,未達其中一項指標都可能面臨發生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洗腎、截肢等併發症的恐怖後果。

王治元理事長分享,從已經上線一年、已有超過6萬筆的提問互動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衛教機器人觀察發現,多數人認為血糖控制好就可以自行調整藥量、暫停用藥,或是認為吃藥傷腎、擔心會有低血糖等副作用,甚至對於量測血糖、良好的血糖數值感到困惑;顯見在現今糖尿病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幫助每年新增約16萬名的糖友〔3〕建立安全用藥的認知,並在協助每一位糖友制定個人化治療目標、規律回診用藥觀念的同時,落實血糖監測與做好併發症風險評估是必須持續投入的重點。


糖尿病內憂外亂不斷 罹腎病變比率成長逾兩倍 合併高血壓、高血脂恐致中風

根據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顯示,高達約六成(55.9%)糖友的糖化血色素未能控制在小於7.0%的目標內〔2〕。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黃建寧理事長說明,血糖值不只是一個數字,許多糖友即使血糖高,卻誤以為沒有症狀就不用處理,但是高血糖對血管的傷害是無形的,隨著損傷的累積,將容易誘發各種大、小血管併發症。從糖尿病年鑑統計數據也觀察到,糖友併發視網膜病變、視力不良、失明比率逐漸增加,從2000年的3.6%上升到4.1%〔4〕,而併發慢性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而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比率更是顯著增加,自2000年的9.2%翻倍成長到17.9%〔5〕

此外,近年新確診糖友合併高血壓與高血脂的比例不斷上升,每兩位新糖友就有一人同時有高血壓〔6〕,三種疾病之間相互加乘影響,也增加糖友發生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7〕。黃建寧理事長提醒,穩定的血糖控制有助於降低大、小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醫師會綜合評估相關共病、年齡、高低血糖風險、生活型態去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建議糖友在規律用藥的基礎上,搭配飲食與運動等生活習慣的改變,才是成就穩定控糖方程式的不二法門。


醫師最怕糖友用藥憑感覺 規律用藥、定時回診追蹤是關鍵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張必正秘書長指出,診斷糖尿病後,最重要的是由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完整的糖尿病整合性照護網絡,給予糖友全面的醫療照護;其中台灣約有四成的糖友在基層醫療院所就醫,而國外基層醫療院所承擔更高比例的病人就醫服務〔8〕,顯示基層醫療是糖尿病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

制定治療目標並規律用藥與回診是攸關控糖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張必正秘書長強調,當糖友在血糖監測時發現血糖數值異常,未達血糖控制目標時,則建議每個月回診追蹤〔9〕,加上現在也有「糖尿病智慧好幫手」可以補足過往衛教的限制。除此之外,門診常發現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的糖友,家中都有一台血壓計,卻沒有血糖機,良好血糖控制的前提,必須是有規律的血糖監測,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動狀況,才能知道用藥對自身健康的幫助,也會更有動力。


降血糖藥物選擇多 已有不易造成低血糖、不需經肝腎代謝的藥物 提升用藥安全性

控糖年資超過30年的張先生起初聽說藥物會傷肝、腎,以不想吃「毒藥」為由拒絕用藥治療,但血糖卻始終未見改善,所幸在醫療團隊持續勸說鼓勵之下,才了解規律用藥、飲食等生活型態改變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長期穩定控制在7%以下,好在及早接受正規治療,到現在沒有產生任何併發症,他笑說「連我的主治醫師都說,我的肝腎功能甚至比他還要好。」

糖尿病治療遠比糖友想像的更加便利!王治元理事長提醒,現階段糖尿病藥物多以一天一顆的長效或是複方劑型為主流,也有不易造成低血糖或是肝腎負擔的降血糖藥物,重要的是正規的降血糖藥物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療效與安全性,相較於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偏方而言,有更多科學證據的去提供有保障的治療,呼籲糖友具備正確的用藥觀念,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案,若是對於藥物有疑慮,應先諮詢主治醫師,不應自行減藥、停藥。

參考資料:
1、2021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台灣糖友現況調查發表
2、20190706 臺灣第四次糖尿病品管調查 (tade.org.tw) P20
3、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9第2型糖尿病年鑑 P10
4、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9第2型糖尿病年鑑 P74
5、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9第2型糖尿病年鑑 P69
6、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9第2型糖尿病年鑑 P9
7、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糖尿病與中風
8、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 (tacd.org.tw)
9、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