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by | 9 月 30, 2024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亞東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高銓宏醫師說,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

高銓宏醫師提醒,在成長過程中,務必密切關注,定期記錄身高,若發現身高矮小,便要及早就醫。倘若延誤治療,恐影響將來成年身高。

小朋友的生長速度在各個階段會不太一樣, 嬰兒一年可以成長25公分,2至3足歲時,一年可以長10公分;3歲以後到青春期前,每年大概成長4-6公分;進入青春期後,生長速度又會加快。高銓宏醫師說,如果發現3歲以上小朋友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或身高、體重在兒童生長曲線圖中落後,建議要至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密切關注把握長高黃金期

別等到青春期才發現 常常為時已晚

身高的成長跟時間非常相關,臨床上會以X光片來評估當下骨齡。一般而言,男生在骨齡16歲,女生在骨齡14歲時身高就會停止成長。高銓宏醫師說,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成年身高。

執業近二十年來,我發現近年小朋友青春期有提早的現象,「現在女生大概在小學三、四年級,男生大概在小學五、六年級開始進入青春期,逐漸出現第二性徵,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等,但時常並不明顯,通常察覺到時已經是發育一段時間了」,高銓宏醫師說,「因此,建議家長應該要時常觀察兒童身高跟生長速度,與同齡兒童生長曲線比較,看小朋友落在曲線什麼位置,若有異常可以至專科檢查骨齡,了解小朋友成長的狀況。」

幫助長高,可以這樣做

除了密切關注身高,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可能影響身高的因素,例如飲食、睡眠、運動等,高銓宏醫師解釋,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避免甜食、含糖飲料;睡眠方面建議要在晚上十點前就寢,維持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也可以刺激骨骼生長。

如果在調整生活後,生長速度還是比較慢,或者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可以考慮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高銓宏醫師說,生長激素治療是在每天睡前以皮下注射方式補充生長激素一般會持續使用二年至三年。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必須經過詳細的檢查與評估,治療過程中也需要定期回診,回診時會測量身高、體重、骨齡或一些血液檢查,幫助醫師調整生長激素的劑量。」生長激素治療是需要家長跟小朋友們耐心的一種治療。

幫助長高,可以這樣做

生長激素治療的成效在全球已普遍獲得認同,臨床結果,以生長激素缺乏的兒童為例,治療前兩年的身高大致可達到每年成長8至10公分左右,甚至10公分以上,第三年開始,每年可長高7、8公分。高銓宏醫師說,

「曾經有位緬甸患者特地來台灣就診,他在6歲時身高僅96公分(非常矮小),體重12公斤。」高銓宏醫師說,「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後,開始接受生長激素治療,第一年大約長高了12公分,成效相當顯著,也持續接受治療。」

什麼是生長激素治療

目前可以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的疾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普瑞德威利症候群跟一些基因缺失症像SHOX Deficiency等。高銓宏醫師說,在台灣跟歐美日本,生長激素治療已有非常多年的臨床使用經驗,在依照醫師指示下使用,副作用並不多。現在生長激素的針頭都很細,注射時僅有輕微痛感,小朋友大多可以接受。若懷疑有身高矮小的狀況,一定要盡快就醫,珍惜這段最有機會長高的時光。

高銓宏醫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