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年輕化,請別掉以輕心

by | 9 月 8, 2022


「不會吧!我三十而已,怎麼可能會得到乳癌?」姿云聽到醫師的解說後,第一句話就這樣脫口而出。

半年前姿云就摸到右乳似乎有個腫塊,但因為只有月經之前比較明顯,之後又若有若無,加上工作繁忙,姿云就這樣放著這件事不管。又過了幾個月,姿云發現這個腫塊似乎變得非常明顯,也有點硬,左右側乳房摸起來很不一樣,換衣服的時候,甚至覺得右側有一小區塊的皮膚凹了下去,才決定要找醫師診治。在做完乳房超音波後,醫師告訴姿云這個硬塊是乳癌的機會極高,需要趕緊接受切片檢查,確定組織的內容。



乳癌年輕化,請別掉以輕心

乳癌不僅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也是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在台灣女性的乳癌罹病年齡分布中,目前以45歲到65歲之間的患者為最多,年齡中位數為56歲。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女性乳房惡性腫瘤者為14,856人,在45歲到65歲之間,每一萬名女性約有22到24人罹患乳癌。


而亞洲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本來就小了西方國家約十歲左右。目前亞洲女性的乳癌發生還有年輕化的趨勢,也就是說,患者愈來愈容易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罹患了乳癌。根據民國108年的統計,在40歲、35歲、30歲時,乳癌的發生率分別是每一萬名女性有15人、8人、4人罹患乳癌。

我們於以下的介紹,把小於四十歲的乳癌被稱為年輕型乳癌。先來看看年輕型乳癌的幾個特點。


年輕型乳癌:延遲診斷

國健署提供的免費癌症篩檢是從45歲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於是許多女性會等到45歲之後,才開始定期檢查乳房。

多數的年輕女性因為沒有定期檢查的習慣,通常都是摸到乳房硬塊,或看到乳頭異常分泌物之後,才去診所醫院就診。甚至,年輕女性常常並不認為自己會有罹患癌症的可能,身邊的朋友也還不到罹患乳癌的年紀,即使有了乳房硬塊、乳頭異常分泌物等乳癌症狀,還是容易心想「應該沒事情吧」,或「我這麼年輕不會有事的」,而延遲了進行檢驗的時間。


所以年輕型乳癌的第一個特色,就是較晚診斷。常常這種被患者自己摸得到的硬塊,都是兩公分以上的腫瘤,不太會是第一期的乳癌。


年輕型乳癌:組織較惡性

診斷乳癌的時候,組織切片的結果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需要了解這位患者的癌細胞裡,是含有了哪些讓乳癌細胞加速成長的關鍵,因此我們需要檢驗幾種蛋白質來決定治療計畫,並推估患者的預後。而年輕型乳癌的切片結果常常有幾種較不好的特性,例如癌細胞的增生速度常常是比較快的類型。且細胞分化比較差,常常是等級3的類型,代表癌細胞與正常細胞非常不像,這樣的癌細胞長得快,較有可能轉移。

另外,研究發現,與乳癌基因突變(BRCA1與BRCA2)有關的乳癌,佔整體乳癌患者的1%到6%之間;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乳癌與基因突變沒有太大關係,可以想成一百個新診斷的乳癌患者中,僅有五個左右是和基因突變有關。但當患者年齡小於40歲,帶有乳癌基因變異的比率則高出許多,到11%到17%之間。



年輕型乳癌:預後較差

研究發現,若用乳房保留手術治療年輕型乳癌,術後局部復發的機會較高,尤其當術後沒有追加放射線治療的話,就更無法降下復發的機率。

年輕型的乳癌組織含有雌激素受體ER的機率較低,因此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不佳。即使組織是有雌激素受體ER的,小於35歲的年輕乳癌患者其死亡率仍是45歲以上、有雌激素受體ER患者的1.5倍。

目前認為,小於35歲罹患乳癌的話,預後會比停經後乳癌來得差。與停經後乳癌的患者相比,年輕乳癌的全身轉移、死亡率都較高。目前看起來,對年輕乳癌來說,化學治療會最明顯帶來較多的好處,因此建議即使是低風險或較早期的年輕乳癌患者都要考量化學治療。


年輕型乳癌:整體特色

綜合來看,與45歲以後的乳癌相比,年輕乳癌的特色如下:

◆ 比較可能與遺傳有關
◆ 比較可能在診斷的時候,就已非初期的乳癌(延遲診斷)
◆ 比較可能癌症增生速度快,進展更快,腫瘤更具侵襲性
◆ 比較可能對治療反應不佳,較容易復發及死亡
◆ 需要將年輕型的乳癌案例視為高風險族群,最好需要加做化療

整體來說,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不過對年輕乳癌的患者來說,當發生年齡小一歲,增加5%的死亡機率


面臨年輕型乳癌的對策:


□ 定期篩檢

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在小於40歲就罹患乳癌,所以請不要等到45歲以上才要做乳房攝影檢查。然而,年輕女性的乳房較為緻密,影響了乳房攝影檢查的準確度,可以考慮從25歲到30歲時,就開始每年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 了解自己的危險因子

如果你具有比較多的危險因子,最好早點開始檢查:


1. 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史,例如媽媽、姊妹等曾罹患乳癌、卵巢癌
2. 四十歲以前曾經有胸腔放射線治療
3. 抽血發現有乳癌基因BRCA1或BRCA2異常
4. 初經較早,小於12歲
5. 飲酒過多
6. 紅肉攝取量過多
7. 乳腺組織比較緻密
8. 肥胖
9. 未曾生育

有以上的狀況,就愈容易罹患乳癌。


□ 降低乳癌風險


想要降低自己罹患乳癌的風險,需要調整生活型態,像是要維持健康體重,不要太胖或太瘦,更不要忽胖忽瘦。要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維持良好作息,降低生活壓力,來維持荷爾蒙的平衡。如果有飲酒習慣,務必節制攝取量,各式各樣的酒精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另外,於30歲前生育及產後哺乳都是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率的方式。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