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肩駝背的低頭族–上交叉症候群

by | 1 月 8, 2022


或許很多人沒有聽過「上交叉症候群」,但如果看到圖片上罹患此症的人的模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啊!這就是在用手機時、低頭族的模樣。」其實上交叉症候群就是起因於持續性的姿勢不良,在久坐、久站之際,讓頭部往前,導致肌肉失去平衡,有的太緊繃,有的太無力,從側面看的時候,緊繃與無力的肌肉群會剛好交叉形成X的樣子,因此被稱為上交叉症候群。(另外有個下交叉症候群,這裡先不討論。)



上交叉症候群影響的肌群

肩膀、頸部、胸部因為姿勢不良時,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是上背部的肌肉,包括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與提肩胛肌(levator scapulae),這兩塊肌肉因為姿勢不良,先變得過度活躍及緊繃,讓整個肩膀往上抬,迫使頭部往前往下掉。然後緊繃的肌肉因慢性發炎而留下疤痕、肌肉縮短,導致胸前的胸大肌和胸小肌連帶地也變緊又變短。這時,我們把緊繃的肌肉連成一氣,也就是由胸口往後上背部跑的這一條線,是屬於緊繃肌肉的方向。
 

另一條與緊繃肌肉方向相交叉的,是過度伸展並較為無力的肌肉群,包括背部中段的肌肉,例如菱形肌(Rhomboids)、下斜方肌(lower trapezius)、和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以及頸部前方的深層頸屈肌(Deep Neck Flexors),這組肌肉的方向由頸部往背部中下方跑,是變得過度伸展且無力的肌肉群,剛好與緊繃肌肉的方向交叉,這就是所謂的上交叉症候群。


上交叉症候群的原因

最早學者是在洗衣工人身上觀察到上交叉症候群這樣的狀況,也就是在工作過程中,常常需要彎腰做事,或是甚至需要身體姿勢扭曲的人,就愈容易有如此的身體變形,因此過去外科醫師、牙醫、護理人員也很常是上交叉症候群的受害者。


然而自從愈來愈多人使用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後,上交叉症候群的患者人數就暴增了。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螢幕不像是桌上型電腦那麼大,也常常無法調整高度,迫使使用者低頭彎腰,久而久之,肩頸背部的肌肉就變形成這種又緊繃、又無力的狀況了。

因此,上交叉症候群也像iPad、iPhone這樣有個i開頭的別稱,稱為「iPosture」,或是「iHunch」。Hunch代表的就是弓著身、彎腰駝背的姿勢,也就是使用智慧型手機後大家變成的模樣。在演化過程中,人類好不容易站起了身,變成直立型的動物,卻在21世紀又縮回到彎腰駝背的模樣。


上交叉症候群的症狀

那變成這樣彎腰駝背的姿勢後,對生活會有什麼改變呢?當肩膀、頸部、背部有群肌肉過度緊繃,有些卻過度伸展無力,那麼患者於坐著看電視、用電腦時,常常會因為頭痛脖子痛而需要頻繁地變換姿勢,主要是頸部後側肌肉因為太緊繃且會痛,患者的肩頸活動受限,也常在肩胛處感到痠痛,很難長途開車。


上交叉症候群的患者外觀上會看起來有圓肩駝背的模樣,耳朵的位置落在肩線之前,頭部看起來是掉在前面的模樣,而肩胛骨比較突出。


避免上交叉症候群

想要避免上交叉症候群的話,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會讓肌肉緊繃,所以不要當低頭族是最重要的!如果要長時間的使用電腦,最好不要用筆電或平板,改用桌上型電腦,並試著把螢幕調整到適合眼睛閱讀的高度,不要彎腰駝背屈就於小小的螢幕。如果一定要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或筆電的話,記得要找個適當的托高架子,把螢幕架高到不用低頭的位置。平時看書、讀書、寫字,也要記得調整辦公桌、書桌、和椅子的高度,總之盡量記得不要讓自己有長時間彎腰駝背的機會。


除了維持好姿勢很重要外,我們也要記得,維持任何姿勢太久都不好,過一段時間總是要記得讓身體動一動,別讓肌筋膜緊繃,才能維持肌肉力量的平衡。其他保養脊椎的方式包括了維持健康體重,睡覺的時候捲個毛巾墊在脖子和腰部下方,並常常鍛鍊背部肌群,多學習背部肌肉的使用與伸展鍛鍊肩膀與手臂,也是讓自己自然而然維持好姿勢的方式呢!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癌症惡病質對於患者來說,不只單純是體重的減輕,它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全面,有可能會導致癌症治療的效果降低,或者是疾病復發或惡化。如果能夠比較早發現,比較早治療,才能有比較好的結果!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