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生活七件事(五)中風才知高血壓 患者越來越年輕

by | 12 月 17, 2021

 
記者:黃心瑩報導
 
中風才知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腦中風中心趙雅琴教授表示,血壓每多10mmHg,中風風險就增30%,且3、40歲中風的患者越來越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中風防治中心主任陳晉誼強調,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有人中風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呼籲應按時服藥,養成健康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中風患者八成有高血壓 血壓越高中風機率越高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趙雅琴主任指出,中風患者中有六至八成患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增高,使得動脈血管內膜增厚,管壁硬化狹窄造成腦血管阻塞,導致缺血性中風;另外,血管硬化缺乏彈性,也容易在血壓高的時候衝破血管,導致出血性中風。總體而言,血壓每增加10mmHg,就會增加30%的中風機率。
 
高血壓有症狀嗎? 很多人中風後才知道
高血壓常見的症狀會有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等,嚴重者會噁心、嘔吐、昏迷。不過大部分毫無症狀,陳晉誼主任說,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
 
趙雅琴主任則分享,她門診中有位40出頭的男性,就診時表示頭痛、脖子緊、手有點「怪怪的」,由於還能自行走路就醫,不覺有異,沒想到經電腦斷層掃描,腦部有出血現象,原來男子已經中風,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高血壓的標準 多少算是正常血壓?
 
一般高血壓的定義,是根據門診血壓(office blood pressure)判斷,但陳晉誼主任指出,通常在家量測較為準確,進到診間容易緊張造成血壓升高。美國ACC/AHA正常血壓標準為收縮壓<120 mmHg且舒張壓<80 mmHg。台灣腦中風學會建議使用門診血壓計進行高血壓的診斷,若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即診斷為高血壓。
 
趙雅琴主任進一步說明,血壓超過120/80 mmHg,基本上就是高血壓候選人。在前期可先調整生活習慣,但若有眾多危險因子的加成,如家族史、抽菸、其他慢性病、肥胖等,就必須考慮直接用藥物治療。65歲以上幾乎超過一半的人都有高血壓,且年紀越大,比例越高。然而她提醒,臨床上也越來越多3、40歲中風的患者,年輕人不能掉以輕心。
 
 
老人與一般人血壓標準相同 亞洲人中風機率高2倍
 
老人家與年輕人的血壓標準是否不同?陳晉誼主任補充,美國 2017年心臟學會的高血壓指引與台灣心臟學會的高血壓指引,都將長輩與一般族群設定相同的標準。他提醒相較於歐美或澳洲病人,亞洲患者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是西方族群的2倍。
 
 
如何正確量血壓? 建議採722原則
 
正確的量血壓方式以坐姿為主,須靜坐在舒適、有椅背的座椅至少五分鐘。陳晉誼主任說明,單次血壓升高並不能就斷定是高血壓,血壓必須在不同時段連續測得三次以上,血壓值超過140/90mmHg的血壓才算是高血壓。
 
台灣心臟學會及高血壓學會建議,居家血壓測量方式的建議可採用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每天2時段量測,早上起床後與晚上睡前,每次量2次避免誤差。由於腦中風、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是清晨5點至早上10 點,因此起床量血壓可反映夜間的血壓;另一個腦中風的危險時段是晚上,因此建議睡前也量一次。
 
 
高血壓藥物不傷腎 血壓控制不好才傷身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有九成以上患者都屬於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陳晉誼主任推測,與遺傳或生活型態有關,需要服藥並改善生活習慣。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約佔5%,主要由其他疾病所造成,只要能將疾病控制好,血壓都能趨於正常;另外,少部分由藥物所引起,如口服避孕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甚至安非他命等,也會引起繼發性高血壓。
 
若民眾發現自己頭痛、頭暈,量測血壓也高,應先排除是否因為身體不適才使血壓升高。趙雅琴主任強調,急性中風期血壓也會升高,已在治療的民眾一定要規律服藥,不能因為血壓突然升高才服藥,「高血壓藥物並不傷腎,但血壓控制不好非常傷腎。」
 
她感嘆許多患者的藥物遵從性並不好,只要一陣子覺得血壓控制不錯,很多人會自行停藥,或是想起來才吃藥,這樣都容易造成血壓高低起伏,反而更危險。血壓藥並不會吃一輩子,只要按照醫師指示服藥,是有機會可以減量或停藥的。
 
 
避免二次中風 按時用藥控制血壓
 
曾發生過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中風後第一年的復發率為7.8%,且再次中風的嚴重度與殘障死亡率都比上一次還高。針對曾經中風過的患者,陳晉誼主任說,在急性期後會以目標血壓<130/80mmHg進行治療。除了按時服藥之外,也應避免抽菸、過量飲酒、肥胖並養成運動的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當患者用藥久了,容易會有惰性或忘記吃,這是很難避免的,趙雅琴主任提醒,看過太多患者,原本控制良好,但惰性出現後,血壓又回到危險邊緣。同時呼籲,千萬不要吃偏方、電台藥物,不僅作用不明還可能傷身。
 
民眾若想要提升相關知識,除了門診諮詢之外,建議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可獲得相關資訊(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或是國健署的網站中也有相關資料。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