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生活七件事(五)中風才知高血壓 患者越來越年輕

by | 12 月 17, 2021

 
記者:黃心瑩報導
 
中風才知高血壓!高血壓是中風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腦中風中心趙雅琴教授表示,血壓每多10mmHg,中風風險就增30%,且3、40歲中風的患者越來越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中風防治中心主任陳晉誼強調,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有人中風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呼籲應按時服藥,養成健康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中風患者八成有高血壓 血壓越高中風機率越高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趙雅琴主任指出,中風患者中有六至八成患有高血壓。因為血壓增高,使得動脈血管內膜增厚,管壁硬化狹窄造成腦血管阻塞,導致缺血性中風;另外,血管硬化缺乏彈性,也容易在血壓高的時候衝破血管,導致出血性中風。總體而言,血壓每增加10mmHg,就會增加30%的中風機率。
 
高血壓有症狀嗎? 很多人中風後才知道
高血壓常見的症狀會有頭痛、頭暈、耳鳴、心悸等,嚴重者會噁心、嘔吐、昏迷。不過大部分毫無症狀,陳晉誼主任說,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
 
趙雅琴主任則分享,她門診中有位40出頭的男性,就診時表示頭痛、脖子緊、手有點「怪怪的」,由於還能自行走路就醫,不覺有異,沒想到經電腦斷層掃描,腦部有出血現象,原來男子已經中風,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
 
 
高血壓的標準 多少算是正常血壓?
 
一般高血壓的定義,是根據門診血壓(office blood pressure)判斷,但陳晉誼主任指出,通常在家量測較為準確,進到診間容易緊張造成血壓升高。美國ACC/AHA正常血壓標準為收縮壓<120 mmHg且舒張壓<80 mmHg。台灣腦中風學會建議使用門診血壓計進行高血壓的診斷,若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即診斷為高血壓。
 
趙雅琴主任進一步說明,血壓超過120/80 mmHg,基本上就是高血壓候選人。在前期可先調整生活習慣,但若有眾多危險因子的加成,如家族史、抽菸、其他慢性病、肥胖等,就必須考慮直接用藥物治療。65歲以上幾乎超過一半的人都有高血壓,且年紀越大,比例越高。然而她提醒,臨床上也越來越多3、40歲中風的患者,年輕人不能掉以輕心。
 
 
老人與一般人血壓標準相同 亞洲人中風機率高2倍
 
老人家與年輕人的血壓標準是否不同?陳晉誼主任補充,美國 2017年心臟學會的高血壓指引與台灣心臟學會的高血壓指引,都將長輩與一般族群設定相同的標準。他提醒相較於歐美或澳洲病人,亞洲患者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是西方族群的2倍。
 
 
如何正確量血壓? 建議採722原則
 
正確的量血壓方式以坐姿為主,須靜坐在舒適、有椅背的座椅至少五分鐘。陳晉誼主任說明,單次血壓升高並不能就斷定是高血壓,血壓必須在不同時段連續測得三次以上,血壓值超過140/90mmHg的血壓才算是高血壓。
 
台灣心臟學會及高血壓學會建議,居家血壓測量方式的建議可採用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每天2時段量測,早上起床後與晚上睡前,每次量2次避免誤差。由於腦中風、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是清晨5點至早上10 點,因此起床量血壓可反映夜間的血壓;另一個腦中風的危險時段是晚上,因此建議睡前也量一次。
 
 
高血壓藥物不傷腎 血壓控制不好才傷身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有九成以上患者都屬於原因不明的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陳晉誼主任推測,與遺傳或生活型態有關,需要服藥並改善生活習慣。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約佔5%,主要由其他疾病所造成,只要能將疾病控制好,血壓都能趨於正常;另外,少部分由藥物所引起,如口服避孕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甚至安非他命等,也會引起繼發性高血壓。
 
若民眾發現自己頭痛、頭暈,量測血壓也高,應先排除是否因為身體不適才使血壓升高。趙雅琴主任強調,急性中風期血壓也會升高,已在治療的民眾一定要規律服藥,不能因為血壓突然升高才服藥,「高血壓藥物並不傷腎,但血壓控制不好非常傷腎。」
 
她感嘆許多患者的藥物遵從性並不好,只要一陣子覺得血壓控制不錯,很多人會自行停藥,或是想起來才吃藥,這樣都容易造成血壓高低起伏,反而更危險。血壓藥並不會吃一輩子,只要按照醫師指示服藥,是有機會可以減量或停藥的。
 
 
避免二次中風 按時用藥控制血壓
 
曾發生過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中風後第一年的復發率為7.8%,且再次中風的嚴重度與殘障死亡率都比上一次還高。針對曾經中風過的患者,陳晉誼主任說,在急性期後會以目標血壓<130/80mmHg進行治療。除了按時服藥之外,也應避免抽菸、過量飲酒、肥胖並養成運動的習慣,同時也要控制血脂、糖尿病與心臟病,降低中風發生。
 
當患者用藥久了,容易會有惰性或忘記吃,這是很難避免的,趙雅琴主任提醒,看過太多患者,原本控制良好,但惰性出現後,血壓又回到危險邊緣。同時呼籲,千萬不要吃偏方、電台藥物,不僅作用不明還可能傷身。
 
民眾若想要提升相關知識,除了門診諮詢之外,建議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可獲得相關資訊(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或是國健署的網站中也有相關資料。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癌症惡病質對於患者來說,不只單純是體重的減輕,它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全面,有可能會導致癌症治療的效果降低,或者是疾病復發或惡化。如果能夠比較早發現,比較早治療,才能有比較好的結果!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