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毒治療大不同,遠離共病健康到老,感染科醫師圖文解說

by | 12 月 28, 2021

愛滋病毒治療大不同,遠離共病健康到老,感染科醫師圖文解說
 
「愛滋病的治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感染科李佳雯醫師指出,「過去愛滋病患的存活期較短,如今受惠藥物進步,只要規則接受治療,現在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預期壽命跟一般人非常接近。所以接下來感染者也都會經歷老化與各種慢性病的問題,例如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活得久,癌症的發生率也會漸漸提高。」

目前對於愛滋治療的國際共識為「U=U」,也就是「檢測不到病毒Undetectable」即「不具傳染力Untransmittable」。愛滋病毒感染者只要能夠規則接受治療,將血液中的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低於200 copies/ml)持續達六個月以上,其傳播病毒的風險便可以忽略,對患者自身也較不會造成傷害。
 
穩定治療愛滋病毒感染
 
早期的患者每天要吃很多藥,各種藥物的吃法還不太一樣。現在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是一天一顆,相當方便,患者較願意吃藥,便能穩定控制病情。李佳雯醫師說,在長期追蹤的過程中,除了注意愛滋病毒的狀況,也需要一併關心各種慢性病的發展。
 
「在門診已經都有六、七十歲以上的患者,」李佳雯醫師分享,「有些患者很瘦小,可能只有40公斤,明顯有肌少症的問題。有些患者的駝背越來越嚴重,會需要做骨質疏鬆的檢查及治療。女性患者骨質的狀況會比男性差,而且在停經之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逐漸上升,也必須多加留意。」
 
愛滋病毒感染常見共病
 
隨著年紀增長,愛滋病毒感染者也會面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新陳代謝疾病。「愛滋病毒若沒有控制好,理論上身體的發炎反應會更激烈,使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升高,所以抗病毒藥物一定要按時服用。」李佳雯醫師強調,「如果患者有規則回診追蹤、定期抽血檢查,也較有機會早期偵測各種代謝性疾病,比如說糖尿病,患者不至於等到吃多、喝多、尿多,才發現有糖尿病。因為提早檢驗,更可以透過運動、飲食控制、藥物的及早介入,能夠減少長期併發症的發生。」
 
早期治療愛滋病毒的藥物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李佳雯醫師補充,現在使用的藥物較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問題,所以較需要提防的是糖尿病造成的神經損傷。
 
 
罹癌風險較高,千萬不能輕忽
 
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主要也是透過血液、體液傳染,是愛滋病毒感染者常見的共病,李佳雯醫師指出,慢性肝炎容易導致肝硬化,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如果沒有B型肝炎抗體的患者,建議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如果已經罹患B型肝炎,務必定期抽血、超音波追蹤,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治療。C型肝炎雖然沒有疫苗,但是現在已經有藥物可以根治C型肝炎,建議及早接受治療。
 
人類乳突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亦是相當常見的感染,遭到感染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可能導致子宮頸癌、肛門癌、陰莖癌、陰道癌、口腔癌等癌症。子宮頸癌可以透過子宮頸抹片篩檢,早期發現病變,李佳雯醫師解釋,但是女性感染者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比例較低,容易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李佳雯醫師強調,「我們都會提醒女性患者要做子宮頸抹片篩檢,才能及早發現,把握治療時機!」
 
 
正確保養,健康到老
 
「現在的藥物很有效、很便利,愛滋病毒感染者有機會活到70、80歲。但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共病或是腎功能、肝功能較差的時候,整體治療相對就會比較複雜,」李佳雯醫師表示,「建議大家要從年輕時候就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多儲存一些老化的本錢。」
 
正確保養,健康到老
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避免攝取過多脂肪及精緻碳水化合物,鹽分、調味要適量,盡量少吃加工食品。李佳雯醫師叮嚀,每週要有足夠的運動量,幫助維持肌肉量及心肺功能。
 
接種疫苗相當重要,李佳雯醫師說,包括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等,能夠提升身體的保護力。
 
愛滋病毒感染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按時服藥,除了使用抗病毒藥物,也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達標。
 
 
掌握自身健康,主動與醫師溝通
 
愛滋病的治療已進步許多,若能規則治療達到檢測不到病毒量的狀態,便不會有傳染風險,也可以長期存活,李佳雯醫師說,隨著老化,大家勢必會面臨各種慢性病的發生,如果身體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跟醫師、個案管理師反應,醫療團隊都能提供適當的協助。
 
民眾對愛滋感染與愛滋病有任何疑問,務必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Code number: NP-TW-HVX-WCNT-210002
Date of preparation: 15-Dec, 2021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每天十五分鐘舒活筋骨,有氧伸展活絡大關節

當外面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合室外運動時,你可以在家做做舒活筋骨的有氧伸展,確保大關節都有適當的活動度。每天練習也非常適合,無論你用此作為一天的開始或結束,都能讓身體感覺更棒!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主動脈瓣狹窄恐導致猝死!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解析,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70多歲女士,因為在家裡昏厥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建議動手術治療。」陳紹緯教授表示,「因為患者有多種慢性病,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相當擔心手術伴隨的風險。」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利用導管置放生物組織人工瓣膜取代硬化狹窄的主動脈瓣。陳紹緯教授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失血量較少、術後疼痛較少,幫助患者較快恢復,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糖尿病患慎防心臟衰竭,檢測、預防可以這樣做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需要留意哪些併發症? 李洮俊醫師: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一型還是二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好,會產生因為高血糖狀態引起的一些併發症,併發症分為急性跟慢性,急性的話可能就是酮酸中毒或者是高血糖昏迷,慢性的話就是因為長期高血糖,我們的器官譬如說眼睛、心臟、腎臟泡在糖水裡面,就會引起的一些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者是大血管病變,所以糖尿病患者為了要避免這些造成健康危害的問題,平常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的話,就可以避免這些合併症或是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劉育志醫師:請問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