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腹痛腹瀉到全身關節痛 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by | 12 月 23, 2020

從腹痛腹瀉到全身關節痛 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20幾歲的陳先生長期腹痛腹瀉,剛開始以為腸躁症作祟,只能無奈自嘲是廁所常客,直到最近合併全身關節疼痛症狀,他才驚覺身體狀況不對,先後腸胃科及骨科就診,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赴臺安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及結腸已經發炎潰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所幸經過治療,不僅腹痛、腹瀉症狀緩解,全身關節疼痛才得到改善。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病況未妥善控制,甚至可能慢「炎」其他器官,併發所謂「腸道外症狀」,而上述陳先生的全身關節疼痛就是一例,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潛在威脅不只是腸腸出狀況,而是恐併發多種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確診耗時 患者無奈包尿布撐過上班上課

鄭以勤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族群,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常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嚴重的時會往上延伸,整個大腸出現連續性發炎;至於克隆氏症則是侵犯整個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小腸、大腸都可能出現病灶。

臨床常見這類患者因為腹痛腹瀉,一天跑5次、10次廁所的人不在少數,對學業、工作及社交生活大受影響,甚至有患者無奈包尿布出門,就是想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鄭以勤醫師指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症狀與腸躁症相似,加上目前沒有單一指標能夠確診,臨床必須根據患者病史並搭配抽血、影像及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結果,作為確診的判斷依據,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多次奔波醫院、經歷多個科別,耗時數月才得以確診,鄭以勤醫師提醒患者千萬不能對確診及治療過程失去耐心,以免得不「腸」失。

這些症狀不是腸躁症


得不「腸」失 棘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鄭以勤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除了常見腹痛腹瀉症狀,還可能伴隨血便、黏液便、發燒、體重減輕等,一旦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四週,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慢性腸炎恐引起腸道狹窄、蠕動異常、脹氣、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道穿孔,屆時恐面臨手術切除腸道命運,甚至腸穿孔若導致腹膜炎,並迅速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不僅如此,這類自體疫系統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未控制病況,甚至影響擴及其他器官,併發「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發炎、導致紅眼睛、視力模糊的虹彩炎及皮下脂肪發炎的結節性紅斑等共病。鄭以勤醫師指出,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腹痛腹瀉症狀千萬不能輕忽,一旦確診更要持續治療,直到治療達標。


治療目標有四 達到黏膜癒合降低復發最理想

鄭以勤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其中,類固醇藥物常用於患者急性發作,以儘快達到症狀緩解,但礙於長期使用,恐併發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特別在年輕患者間接受度低;其次,免疫調節劑也是常見用於疾病控制的選擇;最後,生物製劑則能有效抑制發炎反應,降低患者未來手術機會。

鄭以勤醫師指出,臨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目標有四,第一、臨床症狀緩解,改善腹瀉、血便頻率;第二、發炎指數回復正常;第三、促進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復發風險;第四、達到病理緩解,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鄭以勤醫師強調,持續治療搭配定期追蹤為治療達標、疾病控制的關鍵,臨床有時內視鏡檢查顯示腸道黏膜癒合趨於完整,但病理切片仍在黏膜處發現有發炎細胞,意味著腸道仍處於發炎狀態,治療上應搭配相關藥物,使病情達到病理上的緩解。

持續治療,穩定病情

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照護,鄭以勤醫師指出,規律作息、均衡飲食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特別提醒處於急性發作期的病友,應選擇低渣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易脹氣的食物如豆乳製品等。

鄭以勤醫師也鼓勵病友,隨著醫藥科技持續進步,發炎性腸道疾病只要遵循醫囑、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搭配上述的良好生活飲食習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視為慢性疾病般,藉病情穩定控制,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久坐者必練的簡易開髖伸展,消除僵硬緊繃

髖部卡關會導致慢性疼痛!移動髖臀部疼痛的原因常常是關節周圍多層次的肌肉、結締組織等的緊繃,或壓迫到神經而引起的。鍛鍊並伸展髖關節附近的肌肉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減少代償,並減輕肌肉、韌帶、神經的壓力。 活動跪坐 活動下犬式 下犬→上犬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單腳下犬收腿 活動蜥蜴式 活動側弓步 開髖前傾 臀後推直腿 貓牛式 側直腿前傾 坐姿體前彎...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破解減重迷思,健康減重不復胖!胃腸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30多歲的女性,BMI在30左右,除了生活習慣的調整,也求助過中醫,甚至是近年很流行的減重針也都嘗試過了,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鍾承軒醫師表示,「患者希望避免肥胖相關併發症,但因朋友接受外科手術後,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不想接受侵入性較高的減重手術。」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鏡減重治療「無痕胃拉提」(或稱「內視鏡胃袖狀縫合術」)。患者的配合度非常高,術前便依照我們的建議調整飲食和運動的習慣,術後也持續維持。術後半年,她的BMI從30降至27,術後一年更進一步降至24,這些改變讓她很有信心,精神明顯改善,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