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有風走路無風!解尿伴隨空氣聲和殘渣 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排尿有風請當心!20歲李姓大學生近來解尿常覺得解不乾淨還伴隨空氣聲及殘渣,就醫初步研判腹部疑似因腫瘤問題導致小號難解,經轉診至三軍總醫院準備手術,但術前接受電腦斷層影像檢查,但檢查結果比對症狀表現卻並非典型腫瘤,進一步進行小腸鏡檢查,發現小腸末端已嚴重狹窄與潰瘍,這才確診為克隆氏症

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黃天祐醫師說明,健康的膀胱不存在空氣、殘渣及細菌,排尿出現空氣聲是重要警訊,當腸道持續發炎,可能與周邊器官形成瘻管,導致排廢路徑錯亂,而上述患者就是腸炎情況嚴重,使原本不相通的腸道與膀胱,卻因發腸炎穿孔形成瘻管相通,這個連外道路使腸內空氣及糞便殘渣於是排入膀胱,因而導致解尿有風及殘渣;若是瘻管發生在女性患者的腸道與陰道間,陰道恐出現異常分泌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克隆氏症可能導致腸道瘻管


確診不易 須終生治療的重大傷病

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 歲族群,致病原因不明,目前已知和自體免疫、基因、環境等因素有關。黃天祐醫師進一步說明指出,克隆氏症患者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發炎部位呈跳躍性,以小腸或大腸是最常被侵犯部位,初期可能以反覆腹瀉、腹痛、血便、營養不良及體重變輕等症狀表現,若未即時就醫治療,還可能併發多種共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學業及人際關係,且需要終生接受治療以控制疾病,也因而列為重大傷病之一。

黃天祐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醫院同仁因反覆性腸阻塞急診多次,最終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小腸腫脹、發炎,進一步進行小腸鏡檢查,這才確診為克隆氏症,算一算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前前後後過了好幾年,而且當時已經出現腸道狹窄症狀,必須藉由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不只腸道發炎,還有多種共病


內外交迫 腸道外症狀可能早於腸道症狀

黃天祐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道本身出現病徵外,還可能波及其他器官,部分患者會出現關節炎、虹彩炎、膿皮症等腸道外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腸道外症狀比腸道症狀更早出現,因此前後到骨科、皮膚科、眼科就診,輾轉奔波多時才確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見這個疾病的多樣性,使得患者確診大不易。

黃天祐醫師分享,臨床曾收治一位二十多歲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初期因為兩側腳踝都化膿而住院,分別有十幾公分傷口,外表看似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但治療效果始終不佳,經切片檢查後,才確診是潰瘍性腸道疾病引起的腸道外共病「膿皮症」,所幸經過治療,腸道發炎獲得控制後,皮膚化膿的狀況也跟著改善。


治療關鍵 黏膜癒合才能「腸」治久安

現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製劑。其中,類固醇能抑制發炎反應,但長期使用可能出現高血壓、骨質疏鬆、血糖不易控制、易感染等副作用,因此常用於疾病急性期,直到患者急性症狀緩和;如患者疾病症狀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能使用生物製劑以緩解腸道發炎,以降低復發、手術及併發共病的風險。

黃天祐醫師醫師呼籲,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常處於課業或事業打拼階段,部分患者以為腸道症狀緩解就是疾病獲得控制,因而中斷治療、不再回診,對此,黃天祐醫師提醒,藉良好的醫病溝通,搭配遵循醫囑、定期追蹤、持續治療,使治療達到大腸黏膜癒合的理想目標,才是穩定控制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鍵,倘若治療變成「自」療,任意停藥,恐讓疾病復發或突然惡化,讓病情變得更加複雜也更難以控制,導致得不腸失的結果。

參考資料: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