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之過早!約四至五成發炎性腸道疾病 症狀緩解改善但腸仍處發炎狀態

by | 11 月 30, 2020

「炎」之過早!約四至五成發炎性腸道疾病 症狀緩解改善但腸仍處發炎狀態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輕忽!緊張、壓力大容易拉肚子,腹脹、腹瀉、便祕或解便時感覺未完全排乾淨等,礙於多種腸胃道疾病都可能合併上述症狀,容易被混淆,究竟是單純的腸躁症,還是隱藏著更麻煩的問題?

肝膽胃腸科鍾承軒醫師說明,慢性腹瀉、慢性腹痛是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共同臨床表徵,但若同時合併血便、體重變輕,或腸道外病癥,如眼睛虹彩炎葡萄膜炎、脊椎關節痛、皮膚炎等現象時,可能就要懷疑不是單純的腸躁症,而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表現,如未及早確診就醫治療,可能延誤病情,甚至發生相關併發症,例如:腸穿孔、狹窄阻塞或廔管而需要外科開刀治療。

腹瀉症狀比一比


確診不易!患者平均需跑五到六趟醫院才確診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無法單靠症狀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需配合「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是否發炎及潰瘍,搭配藉抽血檢查確認「發炎指數」變化,一般而言,大腸激躁症患者的發炎指數多在正常值,若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則發炎指數會偏高。其次,藉「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也可觀察腸道狹窄或其結構變化,這些是大腸激躁症所沒有的表現。最後,臨床醫師同步從內視鏡取下切片送病理檢查,以再次確認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綜合上述資訊,才可以診斷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鍾承軒醫師表示,因診斷過程複雜且耗時,過程中患者常失去耐心,從臨床經驗觀察及問卷統計,患者有症狀開始到疾病確診,大約要經歷五到六位醫師看診,直到轉介到專業的醫療團隊才能確診。


飲食西化、生活型態、遺傳 致國內發生率逐年攀升

鍾承軒醫師說,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於高加索白種人,如北美、北歐等地,近年來在亞熱帶、赤道國家的發生率越來越高,由於其他種族發生率也逐漸增加,醫界推測該趨勢除了與種族基因有關,也跟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及環境變化有所關聯。

鍾承軒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現在人飲食西化,偏好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如精緻糕點、香腸、臘肉、熱狗、漢堡等加工食物,因此體內腸道菌叢失去平衡並且造成腸道免疫失調,可能誘發發炎反應去攻擊自身腸道黏膜,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

此外,統計顯示,如有家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罹病機率也較一般人也多出25-50%,若是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罹病機率就更高。就此觀察,遺傳基因也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具關聯性。


當心慢炎體內悶燒!四至五成患者臨床症狀緩解實則腸仍發炎

隨著治療藥物進步以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展及變化因人而異,以潰瘍性結腸炎為例,依據患者拉肚子及血便的發生頻率、搭配內視鏡檢查結果及身體狀況等項目來評分,加總後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藥物組合,擬定個人化醫療策略。

當潰瘍性結腸炎疾病進展到重度,一線治療會使用類固醇,以控制急性發炎情況,礙於副作用較多,如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消化性潰瘍、水腫等,因此在治療上不會長期使用,常在降低發炎反應後,改用5-ASA抗發炎藥物、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並減少復發。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達標,才能減少復發

鍾承軒醫師特別強調,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幫助臨床症狀緩解外,從內視鏡下觀察確認黏膜癒合,腸道無發炎無潰瘍,且抽血的發炎指數也需正常,才是控制疾病的終極目標,因有研究發現,近45%症狀緩解的患者,接受內視鏡檢查後,仍看到腸道持續發炎,因此,醫界近年的共識為,除了臨床症狀緩解及黏膜癒合以外,更積極追求取下的黏膜切片中,也要看到發炎細胞減少,甚至消失。


腸道疾病視同慢性病 需長期並有耐心治療

鍾承軒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一旦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沒有節制,恐導致病情惡化。他診間就曾收治原本控制穩定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每每工作壓力變大、遇到輪日夜班等作息不正常,病情就每況愈下。

鍾承軒醫師鼓勵患者,將發炎性腸道疾病當成慢性病耐心治療,需搭配規律作息、良好的飲食習慣,切勿自行停藥,特別是年輕患者,誤以為此疾病如腸躁症短期治療即可,或是等到症狀出現再就醫,反而導致疾病反覆復發、腸道千瘡百孔,甚至需緊急手術切除腸道,落得短腸症的窘境。因此,呼籲治療中的病友。應正視疾病、遵循醫囑、積極治療、定期追蹤,做個健康的「腸」勝軍與疾病共存。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教你分辨「醣」與「糖」,聰明挑選,減少負擔!看懂食品營養標示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大家漸漸曉得甜滋滋、好好吃的「糖」可能對健康造成許多負面影響,不過每次看到「糖」、「醣」又常常覺得一頭霧水,傻傻分不清楚。 想要吃得健康,在買食物的時候一定要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台灣的食品營養標示會呈現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1]。...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不要忍,腫瘤科醫師解說

癌症疼痛是一種持續存在的痛,慢性背景的疼痛需要靠長效的藥物,而突發性的疼痛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就需要使用比較短效的藥物來解決。請陳國維醫師解說。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