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可能失明的黃斑部水腫,醫師圖解說明

by | 12 月 24, 2020

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可能失明的黃斑部水腫,醫師圖解說明

「醫師,我最近看東西都怪怪的,而且比較模糊。」林先生抱怨。
「兩隻眼睛都有問題嗎?」醫師問。
林先生先遮住左眼,看看四周,再改遮右眼,蹙起眉頭說:「好像是右眼有問題,看起來柱子會變形,還有些黑影。」
「你有糖尿病嗎?」醫師問。
「有耶,」林先生點點頭,「我血糖都比較高,已經好多年了。」
「這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問題喔。」醫師說。
「血糖跟眼睛怎麼會有關係?」林先生一臉訝異地問。
經過檢查後,林先生已有黃斑部水腫的狀況,由於同時罹有心血管疾病,於是接受了長效眼內類固醇注射治療,並持續追蹤,視力也漸漸改善。


最常被忽視的糖尿病共病

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盛行率高達約11%。當血糖超標時,全身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可能發炎、硬化、病變,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共病」。高血糖會傷害大血管,使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使腎臟受損,導致蛋白尿及慢性腎病變,患者解尿時泡泡愈來愈多,最後可能需要洗腎。

由糖尿病所造成眼睛病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眼科鍾雨潔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高達一般人的25倍,且罹患糖尿病二十年以後,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會上升到六成至九成;然而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超過五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規則進行眼底檢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等到視力模糊、甚至看不見的時候才到眼科求診,」鍾雨潔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就診時,往往已是很嚴重的黃斑部病變了。」 

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可能是黃斑部病變

大家可以使用電腦螢幕做個初步的測試,先遮住一隻眼睛,用另一眼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倘若看起來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要盡快就醫。


什麼是黃斑部水腫?

鍾雨潔醫師解釋,「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最中央的區域,負責精細的視覺與顏色呈現,是看東西最重要的地方,無論是看書、看人臉、看電視、看手機,都相當仰賴黃斑部的功能。我們的視網膜上有許多血管,若血糖持續超標,會造成微血管病變,漸漸導致視網膜缺氧,而過多的發炎物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能讓視網膜出現滲漏、出血、阻塞等問題。由微血管管壁滲漏的液體會使黃斑部腫脹,進而影響視力,稱為「黃斑部水腫」。

「尤其當滲漏的脂肪愈多,光線愈無法穿透,對視力影響更大。」鍾雨潔醫師指出:「所以罹患黃斑部水腫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視力變得模糊,看東西物體的型態變扭曲、縮小、呈現波浪狀,甚至產生黑影。」
雖然視力出現變化,但是患者如果只有單眼出現黃斑部水腫,就不一定會立刻感覺到眼睛出狀況,因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眼內長出更多新生血管,嚴重危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

血糖超標,眼睛病變



黃斑部水腫怎麼辦?

「早期針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主要是以雷射治療為主流。」談到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說明:「現在的治療方式已漸漸改成以眼內注射為主,而且有不同的藥物可以選擇。」
用雷射治療黃斑部水腫時,雖然可以阻止視力快速惡化,但雷射會造成疤痕,若施行在黃斑部上,可能對視力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算是比較不得已的手段,因此逐漸被眼內注射取代。

進行眼內注射時,早期是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來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並減少微血管的滲漏。施打抗血管新生因子時,前三個月需要一個月打一針。這個藥物可以用來治療老年性、近視性、及其他種類的黃斑部病變,運用範圍廣,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較不適用。

黃斑部水腫怎麼辦?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其實也是一種發炎反應,使用類固醇能夠消腫、緩解發炎,因而發展出長效類固醇的眼內注射。由於糖尿病患者常常罹有心血管問題的共病,較不適合施打抗血管新生藥物,這時使用長效類固醇藥物眼內注射相對比較安全。使用長效類固醇眼內注射治療時,每4-6個月打一針,治療間隔較長,患者比較不需要頻繁跑醫院。

「從眼睛打針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眼內注射是很快速的一種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談到自己的經驗:「在局部麻醉眼藥水的輔助下,患者只會覺得好像在抽血,被針頭刺一下的感覺,治療很快就結束了。」通常,患者在接受眼內注射的兩星期之後,視力會逐漸改善,模糊感減輕,看得比較清楚。


血糖達標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會問,是否應該吃葉黃素或保健食品來挽救眼睛,」鍾雨潔醫師表示:「我們都一再強調,控制血糖才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無法仰賴其他的營養補充品。只有把血糖控制達標,降低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才能減少各種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在努力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血糖的同時,也請記得定期檢查眼睛。根據研究,從診斷糖尿病到出現眼睛小血管病變大約需要五年時間,因此醫師建議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被診斷糖尿病的五年後,要定期做眼睛檢查。

至於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為糖尿病之前,可能已經血糖過高好一段時間。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診斷初期,就要到眼科接受眼底檢查。

「有研究認為,在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初期便接受眼底篩檢,可發現大約有兩成患者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鍾雨潔醫師提醒:「之後每年都要做一次眼底篩檢,確保視力健康。」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會面臨諸多健康問題,而在各種糖尿病共病裡,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視力變化,因此定期去做眼底篩檢的比例最低,經常錯失治療時機。眼睛血管病變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唯有每年規則接受眼底篩檢,才能及早期發現黃斑部水腫,及早利用眼內注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