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嗎?

by | 5 月 12, 2019


「CEA、CA 125、CA 15-3、CA 19-9、……,好多項目啊,該怎麼選咧?」 

「我來看看這表格寫了什麼。CEA,大腸癌篩檢參考指標,……」

健檢日子一到,阿欽又苦惱了起來。尤其是這些「腫瘤標記 (tumor markers)」,一堆英文,看著霧煞煞……

我們談談其中一個例子,帶他走出迷霧:健檢時的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嗎? 


沒症狀才叫「篩檢」

“The goal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 is to detect small malignant tumors before they grow large enough to cause symptoms.”
【出處】N. Engl. J. Med., 375 (2016), pp. 1438-1447.

這是 2016 年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 NEJM(全名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乳癌篩檢文章開頭第一句話,中文翻譯是:「篩檢性乳房攝影的目的,是偵測小型惡性腫瘤,在它們長大到足以造成症狀之前。」 

意思是,篩檢是給「沒症狀」的人用的。這一概念,也可以套用到其他健檢項目。

也就是說,如果已經出現與大腸癌可能有關的症狀,例如解黑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那應該盡速就醫,而不是等到健檢時才來「篩檢」。 

再次提醒,有症狀請盡快就醫,別等健檢! 


CEA 可用於術後追蹤,但不該用於篩檢

CEA 全名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中文名稱是上皮癌胚胎抗原,簡稱癌胚抗原。

可能讓 CEA 升高的,除了大腸癌之外,還有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 等癌症。 

另外,某些生活習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 CEA 上升,例如抽菸、大腸憩室炎、消化性潰瘍、…… 

目前 CEA 對於某些癌症手術後、化學治療後、放射治療後的追蹤有幫助,但不適合用於無症狀時的癌症篩檢。因為就篩檢而言,它不夠精準。 


不夠準而已,還好吧?

精準度不足的篩檢,會造成過多的: 

1. 偽陽性 (false positive)

偽陽性的意思是:其實沒病,CEA 卻紅字。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或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檢查伴隨著風險)。

2. 偽陰性 (false negative) 

偽陰性的意思是:其實有病,CEA 卻正常。這會造成延後診斷,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用 CEA 對無症狀的人篩檢大腸癌,因為不夠精準,所以偽陽性、偽陰性比例過高,對個人、對整個國家的公共衛生體系,都是沈重的負擔。 

那該用什麼方法篩檢、幾歲開始篩檢呢? 

我們繼續看。 


該用什麼方法篩檢?

美國 USMSTF(全名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f Colorectal Cancer)於 2017 發表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指引: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該指引裡建議的篩檢方式如下(第一線代表最優先選項,其餘類推): 

第一線 (tier 1)

大腸鏡 (colonoscopy):每 10 年一次 

● 免疫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 (FIT):每年一次 



第二線 (tier 2) 

● 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 (CT colonography):每 5 年一次 

● FIT & 糞便 DNA 綜合檢查 (FIT-fecal DNA):每 3 年一次 

● 軟式乙狀結腸鏡 (flexible sigmoidoscopy):每 5 或 10 年一次 



第三線 (tier 3) 

● 膠囊大腸鏡 (capsule colonoscopy):每 5 年一次 

不同國家、醫學會、協會、組織的建議或指引可能略有差異,但多半和上述建議類似。 

大腸鏡每 10 年一次、或免疫化學法糞便潛血 (FIT) 每年一次,是目前最優先的篩檢作法。 


幾歲開始篩檢?

如果同樣參考上述 USMSTF 指引的話,大致上是這樣的(細節請參考原文): 

1. 無症狀、無家族史 → 50 歲開始 

再強調一次,有症狀請盡速就醫,別再等健檢了。 

2. 有家族史 → 40 歲或更早開始

如果有任何一位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患有大腸直腸癌 (colorectal cancer) 或進階性腺瘤 (advanced adenoma),則建議 40 歲開始篩檢。 

若上述家人中最早罹病年齡低於 50 歲,則應該在其患病年齡前 10 年開始篩檢。例如父親 47 歲診斷大腸癌,則建議其子女 37 歲開始篩檢。 

注意,這裡「家族史 (family history)」所謂家人,指的都是 first-degree relatives,也就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如果這些人都沒有大腸直腸癌,但祖父、舅舅、姑姑之類的家人有大腸直腸癌,則風險還是可能比一般人高。這類情況的篩檢時機,可與醫師討論。 

若有較少見的家族遺傳性疾病,例如 Lynch Syndrome、Family Colon Cancer Syndrome X,也建議提早開始篩檢,詳見原始文章。 


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健檢套餐裡有 CEA?

這題問得好。

答案就留給各位讀者思考囉 ~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全解析:症狀、原因與緩解策略一次搞懂!

纖維肌痛症是個可能遍布全身肌肉、關節、肌腱處的深層疼痛,常常在活動時症狀變得更糟,也會伴隨著疲倦、睡不好、以及記憶和情緒障礙。目前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無論是痛覺或非痛覺的刺激,腦部似乎都將這種刺激感知為放大版的痛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