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傷膝蓋? 3大因才是罪魁禍首

by | 4 月 16, 2019


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也越來越多,很多人不禁在問,膝蓋不會爆掉嗎?跑步會加速膝蓋的退化嗎?

跑步傷膝兩論點 正反意見都有理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跑步與關節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主要有兩個論點,反對意見認為,過量施力於膝蓋,會加速關節退化;支持的論點,則認為運動可強化關節周遭的組織,進而能保護膝蓋。

關節承受重量由膝蓋周遭組織保護

方啟榮醫師補充說,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的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若照這邏輯,那不就乾脆不要跑了?其實身體為了要承受這些力量,膝蓋周遭有相當多的肌肉、韌帶等組織,可保護我們的膝關節。

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MRI)比較跑步或跑馬拉松後,對於關節軟骨的影響;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而言,還是無法確定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畢竟軟骨仍有生長的潛能。

跑步傷膝未證實 3大因素才傷膝

有些研究把做過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回推之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

方啟榮醫師補充,目前的研究,無法證實跑步、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的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這3大因素才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

跑步要適量 肌肉訓練最重要

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若受傷也要循序漸進的休復,才能運動久久。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