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不要慌!止血三招學起來(懶人包)

by | 4 月 3, 2019


雖然我們都不希望遇上任何需要緊急處理的外傷事故,但江湖走跳,受傷難免,做好準備和擁有應變的能力,在危難時刻做出緊急措施,可能攸關性命。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外傷流血」這件事。沒錯,當一個人受傷,流血到很嚴重的時候,真的是會導致休克,甚至會死人的。而我們看到「自己流血」或「他人流血」時,反射動作不該只是「送醫院」或「叫救護車」,在尖叫:「天啊!怎麼會流這麼多血?!」的當下,務必同時想到:「所以要趕快止血。」

對,要反射性地想到「趕快止血」!如果受傷的原因來自於危險的受傷機轉,例如身為行人卻被機車、汽車撞到;或墜落高度六公尺以上,請趕快呼叫119。如果是自己跌倒,使用工具時不小心被刀子割到等看起來狀況不嚴重的事情,可以先自行評估。若處理得當,多數的出血可以在救護車抵達前就受到控制,甚至多數出血其實不需要叫救護車去醫院處理。

我們接下來就一步步看如何止血!


第一招:加壓止血

為什麼要加壓呢?想想看,流速很快的河面上不會結冰。如果血流速很快,就會繼續一直流,傷口處不會形成血塊,身體就無法止血。加壓減緩血流速度後,才有機會在傷口處形成血塊並阻止血液外流。

在確認自己和患者的處境是安全的後,請趕緊用乾淨的布直接壓在傷口上,家中有急救包的話就拿急救包裡面的乾淨紗布,萬一手邊沒有急救包,請用乾淨的衣服、毛巾鋪在傷口上,根據不同的傷口大小,選擇用手指或雙手手掌加壓,提供穩定、持續的力量,直接壓在流血傷口處。


如果傷口看起來比較深,開口比較大,把乾淨衣物先塞進傷口一些,再做加壓,這樣止血效果比較好。萬一止血效果不夠好,可以於原本紗布上再平鋪一塊布並加大壓力。

加壓止血是重要的傷害控制手段,電影「珍珠港」裡,夏威夷遭受日軍空襲後,一位軍官被砲彈碎片擊中,頸部血流如注,身為護理人員的女主角鼓起勇氣,伸手加壓。即使動脈受傷,血是用噴的這種,加壓止血還是會帶來傷害控制的好處。尤其當出血點位在四肢、頭臉部等處,盡早加壓止血能避免患者出血至危及生命安全。(若是胸腹部受到巨大撞擊,可能會有內出血,這種較無法用雙手加壓止血,有經驗的救助者可用束腹帶環繞患者腹部、骨盆腔來加壓止血。)


第二招:抬高患肢

重力會讓血流比較容易往下跑,要血流往上比較困難。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原則來減少出血。像假如受傷的位置在手的前臂或手指頭,那就把這部位提高至高於心臟的位置,不要讓手垂在身體兩側,抬高手臂高於心臟能減緩血液的流速,血流速度減緩才能有利於血塊的形成,才有機會止血。記得在抬高患肢的時候,仍要繼續加壓止血。

如果受傷位置在腿部,可以讓患者於安全的地方躺下,並拿包包、厚衣物等墊在腳下,讓腿部抬高來減少出血量。

然而要提醒大家,萬一你注意到患者的肢體明顯變形,就不要任意移動肢體,最好固定患處後再處理,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出血。


第三招:壓迫止血點

這些點代表著血管離皮膚表面比較近,口語一點就是你摸的到脈搏的地方。出力壓迫這點,就可以減少這條血管通過的血流量,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我們要壓迫的這個點,與心臟的距離會比傷口離心臟還近。代表從心臟出發的血液抵達傷口前,會先經過這個點,這樣壓迫才有意義,才能減少出血量。常見的壓力點如下:

肱動脈:肩膀到手肘之間上臂的位置,壓迫這裡可以減少前臂(手肘到手腕)的出血量

 橈動脈:手腕附近、「把脈」時最常放的位置,那跳動的點是橈動脈經過之處。壓迫此處可以減少手部的出血量。

 股動脈:壓壓看腹股溝「該邊」這條折線大約中間一點的位置,你也可以感覺到脈搏跳動,這是供應腿部的股動脈經過之處。壓迫這裡可以減少下肢的出血量。

 膕動脈:經過膝蓋後側的血管。壓迫這裡可以減少小腿的出血量。

在壓迫止血點的過程之中,記得還是要保持直接加壓在傷口上,並抬高患肢。萬一看到肢體變形或懷疑患者骨折,就選用直接加壓和壓迫止血點的方式止血,不要在沒有固定骨折處的狀況下抬高患肢。

止血的第四招是使用止血帶,但這方法可能會被誤用且帶來嚴重的後遺症,我們這裡先不介紹。


複習一下,萬一遇上身邊的人受傷出血,請先注意環境安全(避免患者二度受傷,且避免自己變成下一個受害者),如果患者經歷的是墜樓、行人車禍等危險受傷機轉,請趕緊打電話報案。報案時盡量說出以下幾點:

○ 幾歲的男性/女性

 因為怎樣的事件受傷(受傷機轉)

 目前生命徵象如何

 明顯的傷勢

例句:「20歲的男生,走路被車子撞到,人還很清醒,腿一直在流血,看起來可能骨折了」

在救護車抵達前,先幫忙止血。第一步是直接加壓,接著可以考慮抬高患肢、並壓迫止血點,增加止血的功效。

萬一本來沒有叫救護車,但加壓止血後你發現有以下狀況,務必趕緊就醫:

◆ 即使已經加壓止血,血看起來也不會停,不斷冒出來

◆ 剛開始看到血是用噴的,代表可能傷到動脈

◆ 看到患者的出血狀況很大量,已經整件衣服都被血染紅了,或地板都是血

◆ 明顯的肢體異位

◆ 患者已失去意識

不過即使叫了救護車,請務必持續加壓止血,直到救護人員接手。

外傷是很大的一門學問,受傷之後可能不只「肉眼看得到」的出血問題,還有腹腔內出血、胸腔內出血、顱內出血等這些看不到又危及性命安全的大問題,我們無法在一篇文章裡面講完所有該考慮的事項,但請大家之後遇到「流血流好多」的狀況時,務必想到「要幫忙止血」!並記住「直接加壓」、「抬高患肢」、「壓迫止血點」這幾個方式,盡可能在救護人員抵達前提供患者協助

延伸閱讀

毒蛇咬傷怎麼辦?

撞到頭何時要就醫?


顱內出血有四種,每一種都很要命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