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腦力,一定要學新把戲!

by | 2 月 23, 2019


「你退休後要幹嘛?」交班後的白班護理師若涵低頭補寫著病歷紀錄,突然問著站在一旁清點急救車的護理師杏慧。

杏慧忙了一天,沒好氣地說:「真能做到退休,那還要幹嘛,就每天睡飽吃,吃飽睡就好了啊!才不要像現在每天累到比狗還不如。」

剛結束一整天手術的田醫師走到護理站,聽到談話後忍不住開口:「雖然我也想過在退休後要去遊山玩水,不過現在真的會想,真的還有那條命等到退休嗎?」

年輕族群對銀髮族的想像,常常是鎮日無所事事,閒到發慌。而在考試制度至上的台灣,「學習」與「成績」嚴重掛勾,我們從小進入學校,學東學西,這時的學習常是為了跟他人比拚,要考試考的比別人好,能用分數輾壓同儕,讓自己擠身更好的學校與就業機會,似乎才能帶來學習的意義。離開學校後,那曾經學過的數學、科學似乎都忘光光還給老師了。

大家離開學校、離開考試之後,都只想丟掉書本和學習。進入職場後,很多人學習時則是心不甘情不願,「什麼?要學操作電腦?」「什麼?又換了新系統,得從頭全部重新學?」每次學習似乎都是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下開始的。

不管你之前對學習抱持著怎樣的想法,你都可以看看下面這個實驗的發現。


幾年前有個實驗,腦神經科學家找來一群銀髮族,將其分為三組。第一組開始學習他們不熟悉的新技能,像是數位攝影。第二組則是繼續在家做他們習慣的活動,像是聽古典音樂、報紙解謎這類的。第三組則多做社交活動。每一組都是每周花15個小時做這項指定項目。

三個月後,科學家發現記憶力增加最多的,是第一組,也就是正在學習新技能的這一組。所以,單純在家做自己習慣的事,或走出戶外聊天娛樂做社交活動,似乎都不夠,無法保住我們的腦力。因此,除了要走出去,除了要繼續練習,我們需要學點不熟悉的、新的事物,讓我們腦部接受點挑戰,就能減少腦部退化。

所以,無論你現在處在你人生的哪個階段,保持學習新事物,繼續嘗試學習新的技能,都是非常需要的。你可能會問:「但古諺不是說『老狗學不會新把戲』嗎?代表有一定年紀以後,要學新的東西應該很難吧!」其實,愈不用頭腦,一直待在舒適圈,腦力就會下降。這樣想好了,如果你沒有持續練習,肌肉就會萎縮。當然如果沒有持續學習,腦部之間的連結也會變差變鈍。雖然「年齡」帶來的腦部退化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們常常嘗試著鍛鍊腦部,拿新的東西刺激自己學習,就能盡量保住腦力的。

所以別再懶懶散散的,不想學新的東西,總是在休息放鬆!也別再問:「為什麼還要學?我不是終於不用考試了嗎?」科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學習新事物,才能保持腦力!趕快踏出舒適圈,讓每天都是新的練習吧!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在家的新嘗試

使用非慣用手
你原本的慣用手是右手,習慣用右手做拿筷子,拿杯子,拿電話嗎?試著換成左手吧,不要小看「換手」這個小動作,這也是個新學習!不然今天你試著用左手刷牙看看,一定會先有種說不上的怪異感覺。不是完全做不到,但就很不順暢是吧!堅持一下,改成每天早晚都用「非慣用手」拿牙刷刷牙兩分鐘,也是一種新學習。

你也可試著在要拿遙控器轉開電視的時候,改成用左手拿起遙控器,改成用左手滑手機,改成用左手旋開瓶蓋,甚至用左手拿筆寫字……當你僅使用「單手」做某件事情時,你就盡量要求自己使用「非慣用手」,這對腦部可是不容易的訓練呢!哪一天能用非慣用手拿筷子吃飯的話,那就很值得驕傲了!

嘗試學習新的運動方式
運動的好處多多,增進血液循環,讓體重獲得控制,活動身體的同時,身體的神經內分泌改善了,精神變好,所以多數人能從運動中找到更多生活的樂趣。那何不把運動和學習這兩件事情合而為一呢?


「我這樣平日在公園散步,偶爾爬爬山很好啊?為什麼還要學新的運動呢?」在學習新的運動之前,大家可能會有點排斥、怕太累、怕受傷、或怕花錢。但現在上網搜尋一下,你可以看到不少「你原本不熟悉的運動影片」。沒做過肌力訓練嗎?那就從在家基礎肌力訓練開始練!希望多做一點伸展嗎?那也可以找找看你希望放鬆的部位,並跟著做適當的伸展!

運動種類真的很多,游泳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包含有氧訓練、肌力訓練、和泡水舒緩的好處,小朋友們從旱鴨子到學會游泳似乎不難,有點年紀後的癥結點不在於學習能力,而是卡在對水的恐懼,因此可以找朋友們一起,或找到有耐心的教練,讓自己學會自在下水的本領,你會發現這很值得喔!


如果真的不知道要從何學起,又怕自己在家會缺乏動力,那就從參加社區活動中心開辦的跳舞課、氣功、或太極拳開始吧!什麼?!覺得這樣太老套嗎?那就購入一組體感遊戲吧!現在不少電動都有體感模式的,讓你對著電視螢幕跑跳、打拳、揮拍,連孫輩都會喜歡一起加入遊戲喔。



使用3C產品
對四五年級生來說,電腦不再令人陌生,智慧型手機也是人手一台。但當我們擁有FB帳號、IG帳號、或Line帳號之後,就算會使用3C產品了嗎?其實學習發送電子郵件、上網購物、或養成習慣上網查詢資料,而不是只接收別人傳來的所有新聞,都屬於使用3C產品的一環,都是值得練習的。在這過程中,你可以開始接觸到中文英文的輸入、圖片製作、影像處理,或許有些剛開始不太簡單,但想想看,在自拍照上加東加西,不是也很有趣很年輕嗎?這些新的事物剛好最能刺激自己的腦部。不過要注意自己的眼睛狀況,不要過度使用!


發掘自己的興趣
我們可能對很多事物感興趣過,但為了專注在生活、工作而暫時壓抑了這些想法,但如果有時間、有能力時,何不發展自己的興趣才藝呢?學習樂器、攝影、繪畫、廚藝,也都是學習新事物的好方向。如果你已經在這些方面發展的不錯,就可以試著開啟更多樣化的作法。已經會彈鋼琴,那不然學學烏克麗麗?平常常拿原子筆隨手素描,那不然來試試看油畫,感受色彩的堆疊?每次煮出的手路菜都很受到親友歡迎,那再來挑戰看看,用少油、少鹽的方式,煮出適合糖尿病患者吃的美食呢?即使你熟悉的領域,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學習會打開生命更多扇窗,讓你看到人生的不同風景,不管現在幾歲,都別忘記找項事情開始學習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癌症惡病質對於患者來說,不只單純是體重的減輕,它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全面,有可能會導致癌症治療的效果降低,或者是疾病復發或惡化。如果能夠比較早發現,比較早治療,才能有比較好的結果!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長不高,好煩惱!提前佈局長高黃金期,最大化增值兒童成長的生長激素治療解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幾年前有位12歲的男生,來就醫時身高只有135公分。」高銓宏醫師指出,「追蹤發現,他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症。」

雖然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也準備向健保申請生長激素治療,但是患者卻沒有回診。幾年後,患者再度回到門診,身高只有150公分,當時X光檢查顯示骨齡已經超過15歲。當男生的骨齡達16歲後,幾乎無法再長高,所以150公分大致就是他的成人身高了,錯過治療期,真的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