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心房顫動的各種策略(懶人包)

by | 12 月 27, 2018


心臟是體內血液循環的幫浦,規律地在撲通撲通之間,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推進血液到全身各處。但有的時候心臟跳動失去了原本的節律,就像原本悅耳的卡農突然變得快板,或甚至拍子旋律都亂掉了,我們稱為心律不整(atrial fibrillation)

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是「心房顫動」,大約一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而且發生率會隨著年紀而上升,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人有一人有心房顫動,八十歲時則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來自於帶動心臟收縮的訊號異常,不再由心房統一發號施令,而是各自為政,因此心房會紊亂、快速收縮,無法有效地輸送血液到心室。而當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時,血液會於心臟鬱積成血塊,血管剝落後會被心臟擠出隨著血流移動,抵達各個血管分支,並卡在變細的血管處。這時,血流就被阻塞了!組織獲取不到足夠的氧氣養分而缺氧壞死,我們就稱為「中風」!


所以,你就知道心房顫動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了!會造成中風啊!不僅腦部可能中風,這些血塊打到身體其他地方,也會塞住血管引發腎中風、腸中風、腿中風……

如果醫師在檢查時發現患者可能有心臟顫動的問題,會安排患者檢查完整的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並抽血確認是否有甲狀腺、心肌等處其他問題。而根據以下的圖表,可以預測患者中風的機率。也就是說,當心房顫動患者有高血壓、心衰竭、年紀大、糖尿病、女性等特質時,中風機會就愈高

治療心房顫動是個大學問,醫師通常會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想到的是,既然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臟裡血栓形成,而可能導致中風,所以我們第一個目標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第二個方面是,既然心臟亂跳會讓血栓形成,有沒有辦法讓心臟不亂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適合的藥物就是「抗凝血劑」,服用阿斯匹靈對心房顫動產生的血栓是無效的。不過,你曾經看過抗凝血劑的藥袋,就會注意到上面的副作用寫著「會造成出血」。是的,服用抗凝血劑的好處是能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體內形成血塊的機會,但同時也讓身體更容易出血。像是平常如果你走路不小心沒注意到面前的牆而撞上去,一般人可能是頭疼了點,但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可能會有很嚴重、甚至致命的顱內出血

由於抗凝血劑有機會產生嚴重副作用,醫師會先確定患者屬於高危險群,像是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又有心房顫動,這時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的好處會高於出血風險,才會開這個藥。但服用傳統抗凝血劑之後,要常常抽血檢查目前的凝血時間,生活中要預防受傷。而有些食物含有維他命K,會與抗凝血劑有交互作用,而影響抗凝血劑的功效,如果確定要服用抗凝血劑前一定要先熟知食物禁忌。

目前患者可以用新型的抗凝血劑,靠著抑制凝血因子或凝血酶(而非維生素K)來預防血塊形成,好處是不需要定期抽血,也不受食物影響,禁忌較少,但有瓣膜疾病或換過金屬瓣膜的患者並不適合新型抗凝血劑。

另外請記得,傳統或新型的抗凝血劑作用都是抗凝血,都會造成出血的副作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需要動手術、看牙醫前,要與醫師告知並好好溝通,確認術前幾天要停藥,才能避免開刀時大出血。另外,萬一在家注意到自己無緣無故瘀青,有異常血便血尿,甚至小傷卻流血不止的話,要就醫檢查凝血功能。


至於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改變心臟的跳法嗎?這裡面學問很大。醫師光是要決定調整「心律」還是「心跳速度」,都要做全方位的評估。我們直接談各種治療方式。

● 減慢心跳速度
降低心跳速度時,患者的心跳節律還是維持在心房顫動的狀態。你可以想像這首卡農還是曲調變了,但速度沒有過於驚人,大家比較聽得出來這像首卡農,心臟比較不會那麼做白工。治療目標是降到心跳速度到每分鐘一百下以下。如果患者這時生命徵象穩定的話,以口服藥物或靜脈注射的藥物來控制心跳速度,包括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都是選項。若患者心臟功能不佳,可考慮使用毛地黃。若其他藥物的成效不彰,可考慮使用Amiodarone,但Amiodarone可能會調整心律,也就是說,心臟可能跳回正常的跳法,彈出一首正常的卡農。但這時心臟收縮推進血液的功能就變好了,若用在已經發作一陣子的心房顫動患者身上,可能就剛好讓心臟把血栓擠出去了(然後中風),因此要非常小心。

● 直流電心臟整流(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如果電腦如果當機當機的,我們會怎麼做?可能會按下「重開機」。那心臟亂跳,能不能重開機呢?這時就要用心臟整流,口語一點,就是用「電」的啦。
作法就是像你看電視劇或電影中醫師要急救患者時,拿出的兩個大大的鐵板片搭上患者胸前那樣。當然這種做法用在清醒患者身上患者會很痛苦,因此治療心房顫動時所用的心臟整流,會在幫患者止痛鎮靜之後,貼上電擊片,再電擊整流治療。在電擊前一定要先確認沒有血栓生成的危險,若心臟超音波已經注意到有血栓形成,或發生心房顫動的時間大於48小時,就暫時不適合心臟整流,否則心臟真的開始變成好好跳的話,會把形成的血栓打到身體各處、導致中風了。電擊後並不是就不會再有心房顫動了,心房顫動復發率高,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控制,並規則回診。

● 電氣燒灼術治療
對經常發作心房顫動,或症狀很嚴重的病人,可以考慮用電器燒灼術根治心房顫動。患者在鎮靜止痛的狀況下,醫師放置細管進入血管,抵達心臟診斷心房顫動的來源,並靠著電燒熱能破壞放出錯誤訊號的位置。有些患者在幾個月後可能需要再次電燒。電燒後也可能會需要心臟節律器輔助。如果藥物和燒灼術都對患者的心房顫動沒有幫助,醫師可能會考慮心臟手術(Maze procedure)治療。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類風濕性關節炎恐致肺纖維化,高風險族群宜早期肺功能篩檢,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腫痛就診,透過胸部影像檢查,意外發現肺部已纖維化。由於患者平時僅偶爾咳嗽,並未察覺異狀,導致延誤治療時機。」黃建中醫師表示,肺纖維化會讓肺部漸漸失去彈性,嚴重甚至會導致呼吸衰竭,即使初期沒有顯著症狀,若患者具有肺纖維化高風險特性,應盡快進行第一次的肺功能檢查,依據檢查結果持續追蹤,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腰部曲線改善對策解析,肋雕芭比腰手術步驟與特點,整形外科陳彥州醫師圖文解說

外科陳彥州醫師表示,「其實腰部曲線不是只跟體重有關呦。」 影響腰部曲線的主要因素包括腹部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腹部肌肉、骨骼結構。陳彥州醫師解釋,腹部皮下脂肪過多會影響腰線,使腰部曲線不明顯,有人會透過減重或抽脂手術來改善。內臟脂肪過多會使腹部膨脹,必須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來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腰線。腹部肌肉的部分,有部分產後女性可能會出現腹直肌分離及筋膜鬆弛的問題,導致腰線不明顯,這類狀況可能需要透過腹直肌分離修復手術來改善。 若上述三項因素皆已改善,但腰線仍不明顯,則可能與肋骨骨架有關,而需要考慮透過肋骨雕塑來調整。...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晚期肝癌治療對策,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顯著縮小腫瘤、提升存活期,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50歲男士,有B型肝炎帶原。在發現肝癌後便接受手術切除,但是術後半年腫瘤便復發。」陳三奇醫師表示,「當時向健保申請使用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每三週回門診做一次治療。經過幾個月治療後,腫瘤顯著縮小,沒有明顯副作用,僅出現輕微的皮膚搔癢,讓患者能夠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目前,患者已接受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式療法達一年以上,病況仍穩定控制。甚至在兩次治療之間,患者還可以安排休假出國旅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