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會導致截肢的 – 急性腔室症候群(懶人包)

by | 5 月 17, 2018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事件:年輕男性車禍,小腿以下粉碎性骨折,之後因為「急性腔室症候群」而需要截肢。你可能也曾聽說韓國藝人文根英(文瑾瑩)因手臂劇烈疼痛而被診斷為「急性腔室症候群」,經歷四次手術才保住手臂。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急性腔室症候群」。


首先要先談什麼是「腔室」,我們體內有不同肌肉群,裡面有肌肉、血管、神經,不同的肌肉群之間會被筋膜區分出來。肌肉是被強韌的筋膜包覆於內,如此一來,我們的肌肉就不會亂跑、亂移動位置,但由於筋膜並不具有什麼延展性,因此我們肌肉等於存活在一個「有限空間」裡面

舉例來說,我們小腿部分(從膝蓋到腳踝)有四個腔室,分別是前腔室、側腔室、後側表淺腔室、後側深層腔室。


所以,腔室症候群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原來是腔室裡肌肉組織流血了,或是組織受傷後變得腫脹,但由於筋膜無法延展,空間還是有限,這時肌肉群會處在壓力過大的腔室內,進而壓迫到血液循環,影響組織的健康。當當壓力達到危險值,血液循環太差,氧氣及養分無法抵達肌肉細胞,供應肌肉細胞所需,肌肉細胞逐步壞死

因此,腔室症候群可以在外傷之後急性發生,也可能是在運動員身上慢性出現。如果是緊急發生的,卻沒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肌肉損壞;若為慢性腔室症候群,就比較沒有即刻危險。這問題最常見於小於三十五歲的年輕人。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猜到,七成以上的急性腔室症候群都與骨折發生有關,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時更容易出現。那什麼時候會骨折呢?車禍、高處墜落都是可能原因。據統計,急性腔室症候群最容易出現在小腿的前腔室,起因於小腿脛骨骨折,其他的長骨斷掉,像前臂橈骨骨折,大腿股骨骨折也都可能造成急性腔室症候群。


另外可能會造成急性腔室症候群的原因:

● 沒有骨折,但瘀青及血腫非常嚴重

 缺血 – 再灌流:有些人平時血管狀況不佳,裡面藏有血栓血塊,若久未活動後再活動,血管可能突然被血塊血栓阻塞而缺血數小時,送到醫院後醫師可能會重新建立人工血管,或是從靜脈打入抗凝血劑,幫助打通血管。然而當組織重新獲得氧氣養分,這時已經壞死的部分細胞會釋放出鉀離子及其他毒素進入血液循環,讓患者有了「缺血–再灌流」的組織受傷。

 石膏固定等包紮太緊

 凝血功能不良導致的內出血

 毒蛇等動物咬傷

 打點滴時點滴滲漏到組織

 注射毒品

 酒精過量、使用毒品、或癱瘓等問題導致肢體被壓迫太久


急性腔室症候群的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尤其當肌肉活動時更痛。患者會發現受傷的肢體愈來愈痛,很可能痛到讓人覺得與傷勢不成比例。肌肉摸起來和看起來很緊繃、腫脹,於數小時內腫脹緊繃還會不斷惡化,最後患者會發現患處感覺麻木、無法活動,因為肌肉與神經都壞死了

若懷疑患者有急性腔室症候群,醫師可以拿儀器測量腔室內的壓力,一般正常組織的腔室內壓力在0到8毫米汞柱。而這個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及早發覺,及早治療。太晚察覺問題的話,將會對組織帶來嚴重的後遺症。


筋膜切開手術是公認最能阻止病情惡化的方式。大家一定會想:「不開刀難道不能治好嗎?」

目前確實沒有有效的保守治療方式能處理急性腔室症候群,畢竟我們最先就提到過,會發生腔室症候群的原因來自於外圍筋膜帶來的範圍限制,讓腫脹受傷的肌肉被限縮在小空間內,壓迫裡面的血管、組織、神經,這時若能切開筋膜,給膨脹的肌肉更寬廣的空間,才有機會阻止狀況惡化。若以最常見的小腿急性腔室症候群來看,醫師會在外側傷口繼續切開側腔室和前腔室的筋膜,在內側傷口切開後側表淺腔室和後側深層腔室的筋膜。


筋膜切開後,腫脹的肌肉不再被限縮於有限空間,改善血流和組織健康,減少後續細胞壞死的機會。筋膜切開手術之後,可能因為組織過於腫脹,無法馬上關起皮膚傷口,可能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手術,有時還需要植皮。

提醒大家還是要注意交通安全,否則受傷後可能會帶來許多麻煩的併發症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