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胃息肉,會不會變成胃癌?

by | 10 月 19, 2017



小時候很愛翻家裡一本厚厚的家庭醫學百科,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傻眼,為什麼小孩子會讀這種書,難不成從小就立志當醫生嗎?其實我當時是把這本書當作恐怖故事來看的。

看過「恐怖的家庭醫學」節目就能體會,一板一眼的日式行文風格,加上許多黑白色的插圖跟「此病原因不明 …」的註解,每種病看起來似乎都難治又可怕,所以我其實根本不知道那些病是什麼,只是看著長長的病名,就像在網路上面看著連續撥放的懸疑劇。

書裡大半的內容我從沒記起來過,但對於「胃息肉」這個章節還有些印象:有張用 X光攝影的圖片,下面備註說這就是胃息肉,然後照例補上些可怕的敘述,沒想到二十幾年後的我變成天天和胃息肉打交道的醫師,如今也沒人再用 X光去看胃息肉了;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胃息肉哪裡來?又該怎麼辦?


最常見的胃息肉:胃底腺息肉

曾經有人統計過,台灣人有胃息肉的比例高達十分之一,可見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狀況;很多人擔心的問題是:這些息肉會不會和大腸的息肉(腺瘤)一樣,隨著時間長大並產生癌化?

答案是,胃息肉大多數是良性且不會產生變化的類型。所以並不是每一顆胃息肉都需要終身定期追蹤。

胃裡面最常見的息肉是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它是胃本身的構造良性增生而形成,幾乎可以說是人畜無害。有趣的是,這種息肉通常也長在沒有感染幽門桿菌,也就是比較健康的胃裡。

在歐美國家,長期(5年以上)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的患者也容易長出這種息肉。在台灣因為健保通常不會長期給付 PPI這類藥物,類似患者比較少,但只要停用或改藥以後這些息肉通常就會自己消掉。

大部分的胃底腺息肉在內視鏡下長得跟正常的胃黏膜很像,可以說沒有特色就是它最大的特色,很容易認出來。既然它非常良性,一般也不用針對它追蹤或處理,只有在幾個例外情況,比方說息肉太多(超過 20顆)息肉太大(超過1公分)某些遺傳性息肉症或是外觀息肉位置(胃竇部)不尋常的時候,才需要拿掉或追蹤。

資料來源: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 an endoscopy-based approach. Shaib et al, CGH 2013;11:1374–1384



和大腸同名不同「性」的增生性息肉

胃裡面第二常見的息肉叫做「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它除了有鮮明的紅色外觀,好發的位置(胃竇部)也和胃底腺息肉不同;但更重要的差別是:胃的增生性息肉通常跟幽門桿菌感染有關,而且當它超過一公分,就會有潛在癌化的風險

在大腸裡,增生性息肉是完全良性的;不過在胃裡與它同名的好朋友就沒這麼可愛了。如果是胃的增生性息肉,除了要檢驗幽門桿菌,驗出陽性要接受殺菌以外,還需要考慮追蹤跟內視鏡息肉切除。(大腸息肉切除,您該知道的事

這麼積極的處理除了避免未來胃癌的發生,另一個理由是預防或治療增生性息肉產生的症狀。通常胃的息肉都不會有症狀,但是增生性息肉如果長得過大,本身也容易造成出血甚至阻塞的情況。


正確診斷,再決定如何追蹤

胃裡面還有其他較少見的息肉比如同樣會進展成胃癌的腺瘤(adenoma)、良性的發炎性息肉等等,或有些外型類似息肉,但實際是從較深的黏膜下層長出的病灶(稱為表皮下病灶或黏膜下病灶,subepithelial lesion);而表皮下病灶同樣也有良性或惡性之分。

有時從常規內視鏡不容易分辨,我們可以利用切換光學模式、染色甚至內視鏡超音波等種種工具做進一步確認;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直接切除病灶請病理醫師判讀。確實在少數難以確定的狀況,需要密切追蹤,但是仔細的診斷加上對病灶的知識,能夠省去沒有必要的定期檢查,更能夠給予必須的治療與以改善未來的預後。

結論是,胃息肉屬於十分常見的狀況,但有相當一部分可以不用處理,更不是每個患者都要持續定期追蹤。既然知道這一點,如果您在做胃鏡的時候發現有息肉,先不必太過擔心,可以和您的醫師討論息肉的診斷與後續的處理;如果有幽門桿菌,記得接受除菌以降低未來慢性發炎跟胃癌的機會。(可能沒有症狀、與飲食相關的胃癌 – 懶人包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