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和阿滴是差不多年紀的小孩,同樣都蛀牙了,蛀牙的位置、深度、大小也都差不多,都是我的病人,但是我和小高家長說「他的這些蛀牙…我會建議可能要幫他套顆牙套比較好。」,卻又和阿滴的家長說「他的蛀牙有點深,不過我們先試著補補看好了。」
差不多的狀況,為什麼醫生會有不一樣的說詞?怎麼判斷的?
孩子蛀牙的風險會影響治療計畫
雖然說治療牙齒聽起來好像聽起來是哪顆有問題就處理哪顆(聽起來很合理),但其實嘴巴內的牙齒會互相影響:前後的牙齒會互相影響,上下對咬的牙齒會互相影響,牙齒其實是又獨立又互相牽引的一個複雜結構。
而在口腔環境內的互相影響之外,人體的行為又會影響到口腔環境,吃喝刷牙等等,環節是一層扣著一層,從微觀的單顆牙齒狀況,到宏觀的整個人體的行為狀況,把這些狀況全部考慮進去,才能制定一個良好的牙齒治療計畫。
所以為什麼小高跟阿滴的治療計畫不一樣?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蛀牙風險不一樣!
蛀牙風險該如何判斷?
這又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了:怎麼去評估小孩的蛀牙風險?目前還是建議以醫生的判斷為主,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AAPD)從 2006年開始有列出一些判斷標準,到現在最新一版是 2014年。讓我們一起來評估蛀牙風險!
注意!這些是高蛀牙風險的行為
蛀牙是細菌造成的,而蛀牙細菌是會從家長或主要照顧小孩的照顧者身上傳給小朋友的,所以如果家長自己現在有蛀牙,小朋友可能被傳染而蛀牙的風險也會提高。
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長,可能平時生活就很辛苦了,能把小孩養大已經很了不起了,可能沒有多餘的餘力去顧到小孩的口腔衛生,所以雖然殘酷,但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長也是讓小孩比較容易蛀牙的風險因子。
會不會蛀牙跟你吃多少其實比較沒有關係,比較有關係的是你一天吃「幾次」,除了正餐之外,常吃零食也會有提高蛀牙風險。什麼叫做太常吃?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標準是 1天在正餐之外吃超過 3次含糖零食或飲料就算高蛀牙風險因子。
然後,奶睡,在還沒有牙齒之前還沒有關係(沒牙齒當然就不會蛀牙)。但有牙齒後,奶睡其實也是常常造成小朋友有(嚴重)蛀牙的原因之一。有喝奶或喝含糖飲料入睡的也是高蛀牙風險行為。
而有些小朋友有特殊醫療需求的,譬如說有身心障礙,使得病人完全無法自己刷牙,只能靠家長刷牙,使得家長在口腔清潔上得比一般小孩更花心思。有這類需額外再花心思照顧口腔清潔的人,他的蛀牙風險會有中等程度的提高。
而最後,移民過來的小孩,可能因為美國移民人家的小孩社會經濟地位比較差,所以移民過來的小孩他們的蛀牙風險也比一般(美國)小孩來得蛀牙,所以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也把移民小孩當作中等程度的蛀牙風險因子。
這些是降低蛀牙風險的保護因子
有提高蛀牙風險,當然也有降低蛀牙風險的一些因素,最主要的還是氟化物的使用,現在牙醫界主流還是認為適量使用氟化物有預防蛀牙的效果。(塗氟真的可以預防蛀牙嗎?)
氟化物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種,飲水加氟(台灣目前沒有)、補充氟化物(如使用含氟漱口水和氟錠)、牙醫專業塗氟,還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而定期的檢查牙齒,能讓兒童牙醫幫小孩塗氟,也可以釐清一些家長對於小孩口腔清潔照顧的疑問,會建議長牙後、一歲前就應該要帶小小孩去看人生第一個牙醫了。(帶寶寶看人生第一個牙醫)
看牙時發現這些東西就代表危險啦
對於這些平時飲食清潔等等習慣對蛀牙風險的評估,只能說是有風險,不代表一定會發生。而最準的風險評估因子,其實要回到牙齒本身上面,如果小病人就真的已經有蛀牙了,那就代表他的蛀牙風險會比較高。
那要有多少蛀牙,才算蛀牙風險比較高呢?一樣以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標準來看的話,5歲以下的小朋友,只要嘴巴內有一顆蛀牙、或有補過的牙齒、或拔掉的牙齒,就算是高蛀牙風險因子!以這個標準來說,台灣 5歲以下的小孩大概有八成左右都中標了….
除了已經蛀牙之外,牙齒表面有代表快蛀牙的牙齒脫鈣情形,或是牙齒本身因為發育不良而對破壞比較敏感的話,都是屬於高蛀牙風險因子。
蛀牙是細菌造成的,而嘴巴的細菌有很多種,有的會讓你蛀牙,有的會讓你得牙周病,有的會產生黑色素讓牙齒看起來黑黑的。常見的蛀牙細菌是 Mutans Streptococci這隻細菌,如果口中的這隻蛀牙細菌含量越高,代表小孩越容易蛀牙。
而檢查牙齒時如果看到牙齒上面有牙菌斑堆積,因為牙菌斑不是說吃完東西就會立刻堆積的東西,代表可能有一陣子刷得不是很乾淨,所以檢查牙齒時有看到牙菌斑推積,也代表可能牙齒清潔狀況不是很好,算是中等程度的蛀牙風險因子。(年紀不同,刷牙方式也不同!)
最後還是需要整體評估
對照完這些檢查表,小高有 4個高風險因子、1個中風險因子、2個低風險因子,而阿滴可能有 1個高風險因子、1個中風險因子、4個低風險因子,所以阿滴的蛀牙風險比小高來的低。阿滴的牙齒治療計畫可以偏保守,小高的治療計畫可以偏積極。
不過檢查表是死的,實際上的狀況複雜許多,所以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也說,實際上醫生可以依照牙齒檢查的結果,來決定某些風險因子可能特別重要,來判斷病人的整體蛀牙風險。譬如說有些人牙菌斑堆積的超級厚,就算他有定期在塗氟,醫生可能還是會認定他是屬於高蛀牙風險的小孩。
除此之外,雖然牙醫依照小孩的蛀牙風險後訂定了一套治療建議,但治療計畫的確定是要家長和醫生取定共識後才能決定的,小高的家長可以覺得他以後能把小高的牙齒顧得很好,而先保守治療就好;阿滴的家長也可以希望勿以惡小而不除,根絕蛀牙惡化的任何可能而採取積極的治療計畫。
治療計劃沒有最好,就看醫生–病人–家長彼此間怎麼去達到共識。而牙醫在治療蛀牙時除了要考慮牙齒的狀況之外,還要考慮擁有牙齒的「人」的狀況,才不會見小失大、忘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