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可不可以幫我看一下妹妹的嘴巴。我發現她的嘴裡有幾個小水泡。好擔心妹妹得到腸病毒,請幫我確認看看。」憂心忡忡的媽媽,回想起新聞畫面,報導著腸病毒的威力,不免害怕女兒是不是得到了腸病毒。
仔細檢查後,發現妹妹嘴巴的小水泡及潰瘍比較集中在口腔前半部,並且有牙齦紅腫發炎的情形,便告知媽媽:「這個不是腸病毒喔!妹妹是得到皰疹性口齦炎。」
媽媽卻納悶了:「甚麼是皰疹性口齦炎?」
夏天是腸病毒流行的季節。到了夏天,只要小孩一發燒或喊嘴巴痛、喉嚨痛,父母看到小孩口腔有潰瘍,就會聯想到腸病毒。但是,不只有腸病毒會造成以上症狀,感染到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es, HSV-1)也會有類似的症狀。
單純皰疹病毒
單純皰疹病毒分為第一型(HSV-1)與第二型(HSV-2)。HSV-1主要藉由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唾液及口周圍的病灶而傳播,可發生在口腔、顏面及眼睛等腰部以上的區域。HSV-2 存在於生殖區域,藉由性行為傳播,主要影響生殖器及腰部以下的皮膚。
而HSV-1就是造成皰疹性口齦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的兇手。症狀為突發性的嘴巴痛、流口水、口臭、發燒、倦怠。口腔內的水泡很容易破裂而成潰瘍狀。水泡與潰瘍較集中在口腔前半部,包括齒齦、舌頭、頰邊黏膜及嘴唇。嚴重一點的,可能整個口腔前後都有。有時還會有齒齦出血的情形。病程約7 – 14天。
另外愛吃手指或咬指甲的小孩,如果嘴巴裡有病毒,而手上剛好有傷口,病毒就會經由手上傷口而感染指頭,出現皰疹指頭炎。若是又遇到愛揉眼睛的小孩,病毒侵犯到結膜、角膜,嚴重有可能造成失明!
等到痊癒後,HSV-1就躲在孩子的神經節裡。等到長大以後,如果熬夜、壓力大或生病時,也就是當抵抗力比較差的時候,病毒就會跑出來作怪。在口角唇邊長成群小水泡,稱為「皰疹唇炎」!但是症狀較輕微,不至於發燒、口腔潰瘍,牙齦紅腫流血,但是仍具有傳染力,會傳染給沒有感染過的孩子。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 – 醫師的叮嚀)
如何治療單純皰疹病毒?
治療方面,主要是支持性療法、症狀治療。這時候只要小孩想吃甚麼喝甚麼都可以,只怕他不吃而已!若是小孩痛到嘴巴都不敢張開,或再加上發燒,可給予消炎止痛劑,緩解其不適。少許症狀嚴重的孩童,在發病72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皰疹病毒之特效藥,可縮短發燒天數與疾病嚴重度!
腸病毒
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又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六十幾種以上。其中感染腸病毒 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而 5歲以下的幼童為重症的高危險群。
症狀為突發性發燒、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口腔病灶比較集中在口腔後半部:軟顎的後部、咽、扁桃腺。若只有在咽喉部出現水泡或潰瘍,稱之為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假如合併手掌、腳掌、膝蓋、臀部出現皮疹或水泡,則稱之為「手足口病」。有些患者甚至全身都長滿水泡,看起來像長水痘一般。痊癒後,可能有指甲脫落之情形。
感染腸病毒後,大多數可以在 7天左右痊癒。但是痊癒後,腸病毒還會持續經由糞便排出,可達數週,所以要持續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而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中就已含有病毒,且具有傳染性。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
如何治療腸病毒?
治療方面,同樣也是是支持性療法、症狀治療。但須密切注意有無重症前兆:嗜睡、意識不清、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或是在沒發燒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如果有以上情形,請盡快送醫。(嚴防腸病毒)
簡單做個結論
無論是皰疹性口齦炎或者皰疹性咽峽炎,在一開始口腔只出現一兩顆小水泡時,還不易區分。有時水泡長在典型的位置,那就幫了兒科醫師一把,可以及早判斷。但有些時候,病童來到診間時,整個口腔都是水泡及潰瘍。這時就需要仔細檢查是否有齒齦浮腫或出血、手掌腳掌是否有皮疹或小水泡,來區別到底是 HSV-1 在作怪還是腸病毒在搗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