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挑魚,才能避開重金屬「汞」

by | 3 月 24, 2017


汞,又稱水銀,主要是來自於化工產業所排放的廢水,這些廢水經過河川、匯流到大海裡,接觸到大海裡頭的生物,然而大海這麼大,廢水排放進大海之後,汞的濃度應該很低才對啊,怎麼會造成問題呢?要回答這個疑問,就要先了解食物鏈。

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或者植物,他們接觸到的汞濃度很低,然而,小型魚每天吃這些浮游生物或者植物為生,又加上汞在生物體內代謝非常慢,非常難排出,小型魚體內的汞濃度就增加了,大型魚吃很多很多小魚,汞的濃度就累積的更高了,累積最多的,就是食物鏈頂端的這些生物(人類要小心,因為我們甚麼都吃,位在食物鏈最頂端

哪些是海洋中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呢?鯊魚(shark、鯨魚、海豚、旗魚、鮪魚tuna。這些生物的體內所累積的汞,可說是名列前茅。


汞吃多了會怎樣?

汞在自然環境中有很多種型態,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甲基汞,它主要是影響神經系統,尤其是還在發育中的腦部,若懷孕的婦女接觸到過量的甲基汞,寶寶可能會發展遲緩、視力聽力受到影響、甚至導致腦性麻痺等等。若是一般人接觸到大量的甲基汞,日本在1950年左右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中毒案例,稱為水俁(念ㄩ∨病,當時水俁市這個地方的居民,陸續出現步態不穩、全身痙攣、甚至死亡,當時是因為當地的一家工廠長期排放含汞廢水,才導致這種情況,之後的幾次大規模事件,也都是當地工廠排放含汞廢水的問題所導致。

那這樣說,就是要好好監督工廠排放的廢水囉?我們有沒有在做管控呢?

有的,台灣的工業廢水排放標準,裡面有規範甲基汞濃度(<0.0000002 mg/L,以及總汞濃度<0.005 mg/L,這個部份是屬於環保署的管區,麻煩政府官員多多稽查。

可是我們還是不放心,又不知道哪一家工廠會無良黑心忽然排放過多廢水,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啊?


讓我們看看美國FDA的建議


簡單的說,第一行的那四種魚不要碰,而想要吃安全一點的魚,就是選擇第二行的那幾種。你可能會問一周110-220公克要怎麼算,大致上就是一週可以選兩餐吃,一餐的量(美國人的量大概就是110公克。

由於汞對於發育中的腦部,傷害最明顯,因此這些建議的對象是表中所列的高危險群。

其他FDA網站中還有提到的建議是:懷孕婦女或孩童不應該吃生的魚,因為這個族群的免疫力較差,所以不只是魚,應該所有的食物都應該好好煮熟吃!

另外強調一點,有時候看到報導「要避免食用深海魚」,這個說法不盡正確,因為深海魚不一定是大型魚,他們也可能只是食物鏈底層的生物而已,汞的累積並不多,所以我們應該是減少攝取大型海水魚,更精確的說,減少攝取食物鏈頂層的海洋生物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