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腸病毒

by | 3 月 16, 2017



大多數病毒喜好乾、冷的環境,但腸病毒卻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在溫帶氣候區,腸病毒常於夏季流行;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四季較不分明,全年都有感染個案出現。


每年腸病毒疫情從 3 月開始升溫,6 月達到最高峰,7 月放暑假後逐漸緩和,但 9 月孩子開學後,又會出現一波流行,雖然規模比不上夏季,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直至 10 月中旬後,疫情才會趨於平緩。




傳染性超強


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傳染途徑廣泛,潛伏期約 2 至 10 天,平均 3 至 5 天。發病後七天內的急性期,可以藉由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腸胃道糞 – 口、水或食物汙染、接觸病人分泌物傳染。


發病超過 7 天後,傳染力大幅下降,但病人持續藉由糞便排出微量腸病毒,時間可長達 8 至 12 週。




變化多端的臨床症狀


腸病毒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疱疹性咽峽炎和手口足(病。病人的口腔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稱為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除口腔病灶外,若合併手、腳、臀部出現小水泡或紅斑疹,稱為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發燒也是主要症狀之一,反覆高燒可持續 3 至 5 天,有時會伴隨寒顫。因為口腔內有水泡和潰瘍,孩子會抱怨喉嚨痛,不會說話的幼兒則會哭鬧和流口水,進食困難是共同的病徵。


整體病程約 7 至 10 天,絕大多數症狀在 7 天內完全緩解,少數症狀延長至 10 天才痊癒。




發燒第一天診斷腸病毒很困難


即使罹患腸病毒,剛發燒時喉嚨跟感冒一樣呈現紅腫,不一定有水泡或潰瘍出現,通常在發燒後 24 ~ 48 小時,喉嚨才會出現明顯的水泡、潰瘍,所以要在發燒第一天確診或排除腸病毒是很困難的。




一定要知道重症前驅症狀!


腸病毒最可怕之處是會侵犯幼童的腦部,演變成「腸病毒重症」,威脅孩子的生命。


重症發生率小於千分之一,但年齡愈小機率越大,小於一歲是最高風險族群。重症通常出現在發病後 3~6 天,意即發病 7 天後才能確保脫離重症的威脅。


99.9% 的孩子得到腸病毒會在一周內自行痊癒,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病童可能演變成重症,若是出現以下任一「腸病毒重症前驅症狀」,請家長趕緊帶孩子到就近的醫學中心治療:


1. 神經併發症:不是睡很久就叫嗜睡,嗜睡指的是睡覺時間很長又很難叫醒,或醒來後出現意識狀態不清、活力不佳、肢體動作障礙等症狀。


2. 持續嘔吐:即使沒有吃東西也一直乾嘔。發燒時吐 1~2 次不是持續嘔吐。


3. 肌躍型抽搐:睡覺時出現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一個小時內發生五次以上就要小心,一個晚上發生 2~3 次不用太擔心,手揮一下或是全身發抖打寒顫不屬於此種表現。


4. 退燒時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發燒時呼吸急促或是心跳變快是正常的生理變化。下圖為孩子各年齡層正常呼吸和心跳次數:




特別注意有無 「突然肢體無力」! 過去慘痛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罹患腸病毒的孩子突然出現肢體無力,即使當時活力看起來正常,離變成重症需要住兒童加護病房、心肺衰竭、甚至安裝葉克膜的時間可能只剩 8 到 12 小時! 


有沒有發燒跟腸病毒會不會演變成重症無關!即使燒退了,依然有變成重症的可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沒發燒就忽略重症的前驅症狀,發病後 7 天內都是危險期。




沒有特效藥可以殺死腸病毒


既然沒有藥物可以殺死腸病毒,那醫師的角色是什麼?辨識腸病毒重症跡象和給予適當的支持性療法,幫助孩子度過危險期,減少重症所帶來的傷害,最後讓免疫系統清除病毒,打個比方:


「腸病毒是縱火犯,醫師不是警察,只是消防員,雖然無法逮捕縱火犯,但可以灑水滅火,讓失火的範圍減到最少,降低受損害的面積。」


腸病毒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機率會演變成重症,絕大部分都是以輕症表現,最麻煩的症狀是無法進食,因為口腔內的水泡和潰瘍接觸到飲食會產生劇痛,孩子變得不敢喝水和吃東西,這時候吃冰冷的食物可以幫助緩解疼痛,孩子比較願意進食,萬一仍舊滴水不沾,就需要到急診室打點滴,直接從血管補充電解質輸液了!




如何預防孩子感染腸病毒?


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不二法門,腸病毒結構上沒有脂溶性套膜,幾乎所有的乾式洗手液都無法有效殺死腸病毒,只有用清水和清潔液洗手才可以真正預防腸病毒傳染。


家中若有年齡較大的兒童罹患腸病毒,請儘量和其他年齡較小的幼童至少隔離 7 天,尤其是小於一歲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一旦幼童被傳染腸病毒,演變成重症的機率遠比大孩子高很多。




消毒環境的方法


1. 含氯漂白水,以下是泡製方法




2. 煮沸


3. 日曬或紫外線




每個家長都需要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已在台灣「生根」,孩子幾乎無法閃避它,家長瞭解腸病毒是必須的,儘量延遲孩子感染腸病毒的時間 ,年齡越小感染腸病毒風險越高,年齡越大感染腸病毒風險越低,基本上超過 6 歲兒童感染腸病毒後演變成重症的機率極低。


萬一孩子不幸感染腸病毒不須驚慌,牢記腸病毒重症的前驅症狀,一旦出現危險徵兆,馬上送醫,以目前的醫療技術,即使罹患腸病毒重症,多數孩童可以完全痊癒,不留下後遺症。


原文連結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中重度乾癬迎治療新曙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精準鎖定頭皮型病灶、改善生活品質,緩解搔癢、提升自信──皮膚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乾癬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皮膚外觀的改變可能影響其工作表現、社交互動與自信心;而嚴重搔癢也常干擾睡眠,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邱足滿醫師指出,過去乾癬的治療以療效良好的生物製劑為主,近年則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問世,其治療機轉精準,治療成效佳,為中重度乾癬患者帶來生物製劑的針劑之外的口服藥物優異選擇。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產後減重遇到瓶頸?節食、運動還是好難瘦!張若偉中醫師:瘦身計畫這樣做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15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羅氏診斷女性健檢週活動開跑 HPV疫苗空窗世代別大意!定期子宮頸癌篩檢,守住健康防線

「即使完全沒症狀,也一定要接受子宮頸癌篩檢!」張廷彰醫師表示。子宮頸癌長期位居女性癌症死因前十名,約20%至3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二期以上)。近年政府積極推動HPV疫苗,但許多30歲以上女性仍屬「疫苗空窗世代」,未能在黃金施打年齡接種疫苗,此類族群更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

晚期胃癌治療新曙光,免疫合併療法讓存活率增加,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胃癌治療新曙光,免疫合併療法讓存活率增加,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60多歲的男士,因為持續嘔吐、胃酸逆流來就醫。」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表示,「檢查發現胃部有個很大的腫瘤,而且已經造成阻塞,食物幾乎完全無法通過,附近的淋巴結也都有轉移,確定診斷為晚期胃癌。」 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免疫合併化學治療。饒坤銘醫師說,完成一個療程後,胃部腫瘤明顯縮小,患者也可恢復進食。再繼續治療一段時間後,電腦斷層檢查顯示腫瘤近乎消失,原本因胃部腫瘤成膽道阻塞而導致的黃疸也消退了。從發現晚期胃癌至今大約兩年,患者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