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活宰動手術

by | 8 月 23, 2018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搞懂解剖就好像擁有了「人體地圖」,不過要闖入人體進行侵入性治療之前還有個重大的關卡,「疼痛」。

一直到19世紀,醫學上仍沒有常規且有效的麻醉方式,因為無法解決手術疼痛的問題,外科其實是相當受限。過去,為了減輕疼痛,在手術開始前,病人會先吸鴉片或喝酒灌醉自己,喝到快昏死過去時,醫師便請出幾個彪形大漢壓住病人,接著用血淋淋的閃電刀法盡快迅速結束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刀,等於是活體解剖,醫師根本不可能在病人的嚎叫、掙扎下進行精細和長時間的外科手術。外科醫師被迫又快又狠地廝殺,而周遭民眾評斷外科醫師的好壞,常常也是由「開刀速度的快慢」來判定。

曾有一位著名的外科醫師李斯頓截肢手術做得超快,從下刀到縫完傷口可能只要驚人的兩分半鐘!但是,這種認為「速度才是王道」的做法,曾讓李斯頓醫師在截肢手術中把助手的手指頭一併切落,該位病患和助手後來均因為感染引發敗血症而過世。另外,由於手術畫面太過血腥震懾,甚至導致一位看台上觀眾昏厥死亡。這場「一人手術、三人死亡」的手術,死亡率高達到300%,在歷史上可說是絕無僅有。

這種「生人活宰」的手術是19世紀前所有病患的惡夢。



首宗成功的全身麻醉手術

目前可靠的歷史紀錄裡,第一位成功使用全身麻醉方法進行手術的,是一位日本醫師華岡青洲。華岡青洲深受漢醫影響,一心想要調製出傳說中的華陀麻沸散。他從1785年開始嘗試調製麻醉藥,在動物實驗成功之後,便以自己的母親及妻子作人體試驗,最後終於做出用六種藥草組成的「通仙散」口服麻醉劑。

在1804年,華岡青洲用「通仙散」替一位乳癌患者實行了第一宗全身麻醉的乳癌切除手術。「通仙散」的麻醉效果讓手術中的患者毫無知覺,因而在日本造成轟動。

只要看過當年切除乳癌的方法,就更能體會華岡青洲所達成的重大成就。乳癌屬於較表層的腫瘤,可以由外觀發現,所以人類自然會嘗試藉由手術來切除乳癌,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器械及手術方式。不過,在沒有麻醉的狀態之下進行乳房切除,實在是無比駭人的畫面。從圖中我們可以見到專門為乳房切除所設計的器械,醫師用兩個半圓的鐵環將乳房束緊,然後迅速旋轉半圓形的刀片,就能像斷頭台一樣把乳房劈下來。只要刀片夠鋒利,應該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切除。切除乳房之後,偌大的傷口當然會血如泉湧,於是接下來的步驟就是用炙熱的鐵器燒灼傷口來控制出血。伴隨而來的劇烈疼痛,教人無法想像。

blank


在麻醉藥的協助之下,華岡青洲得以克服許多外科的困境,也培養出許多著名的外科醫師,更獲得「醫聖」的稱號。「通仙散」的運用是人類麻醉史上的重大成就,不過當時日本幕府抱持著鎖國政策,所以華岡青洲的發現便沒有辦法向外傳播,進而影響其他的文明。


從狂歡派對到手術房

隨著化學知識的進步,歐美的科學家們逐漸放棄研究草藥,相繼探討各種新發現的氣體,希望可以找到特殊的療效,諸如乙醚和笑氣的功效漸漸流傳開來。1830年代末期流行起「乙醚趴」或「笑氣趴」這樣的派對,主辦人大多是研究生,因為他們可以從實驗室取得「貨源」。吸入這些氣體可以讓人變得「很嗨」,且會做出許多令人發噱的行為,狀況類似今天的「搖頭趴」。

這類「吸藥趴」除了在研究生間流傳、嬉鬧之外,也有人看準這些氣體的「娛樂價值」,甚至推出供大眾入場體驗的「笑氣秀」,邀請台下的志願者上前體驗。這些上台當實驗品的志願者在吸入笑氣後,都會笑個不停,手舞足蹈,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而做出許多笑掉觀眾大牙的糗事。

1844年,有位牙醫師名叫魏爾斯,和朋友一起去參加「笑氣秀」,他見到吸完笑氣的朋友回座後,腳上不但受了傷,還大量出血,但朋友竟然絲毫不覺得疼痛。魏爾斯靈機一動,相信這個氣體絕對可做為拔牙時的麻醉藥。

於是魏爾斯便拿自己當實驗品,先用笑氣麻醉自己,再請牙醫同事為他拔除已蛀蝕的智齒。過程中魏爾斯的確舒舒服服,沒有揪心的牙痛。如獲至寶的魏爾斯便繼續利用笑氣麻醉替病患拔牙,過程都十分順利。

blank


除了拔牙外,魏爾斯希望笑氣麻醉也能應用於一般手術,於是和外科醫師合作,打算在1845年於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的手術廳公開表演,展示麻醉的效用。不過,因為當時的大學生們慣用笑氣來愚弄人和做蠢事,所以在聽到有牙醫師竟然想要用笑氣來輔助手術時,絕大部分的學生都抱著看好戲的心態,連當天預定主刀的外科醫師華倫本身,也對麻醉一事半信半疑。

到了手術當天,預定截肢的患者臨時怯場,不願接受手術。外科醫師華倫只好問在場觀看的醫學生們有沒有人需要拔牙。於是有個學生躺下來接受魏爾斯的笑氣麻醉,並進行拔牙。但是,可能在吸入的劑量上出了點差錯,使學生在接受拔牙時依舊感到疼痛而發出哀嚎,圍觀的醫學生開始起鬨,整個手術廳馬上陷入轟鬧,迴盪著「騙子!騙子!」的喊叫聲。

本來打算將笑氣麻醉公諸於世的魏爾斯,懊惱自己的失手,更無法忘懷手術廳裡的嘲諷與羞辱,因此決定放棄牙醫事業,遠走他鄉,轉行成為推銷員挨家挨戶地販賣肥皂等家庭用品。這個醫學上的重大突破,再度被埋沒。

那麼,到底是誰將麻醉成功地推向世界舞台呢?


登上世界的舞台

威廉‧莫頓醫師年輕時曾經在魏爾斯的牙醫診所打工學技術,兩人因此熟識。莫頓雖然目睹魏爾斯的挫敗,但莫頓還是相信這些吸入性氣體應該能夠成事。莫頓也曾經參加過「乙醚趴」,於是便拿乙醚在動物及自己身上進行麻醉實驗。

有天,一位牙痛的患者表示,願意接受任何方法來減緩拔牙時的痛楚。莫頓逮到機會,第一次在病患身上試驗乙醚麻醉的功效,結果非常順利,隔天這個成功的麻醉手術還上了報紙。麻省總醫院的外科醫師因此聯絡上莫頓,安排莫頓再度挑戰麻醉手術的公開表演。

這回,莫頓不希望讓人知道這個用於麻醉的氣體,其實就是大家拿來嬉鬧玩樂的乙醚,於是刻意搞神祕,在其中加入一些芳香劑以改變氣味,並重新命名為Letheon,以免醫學生們又有先入為主的歧見。

這場劃時代的手術發生於1846年,地點就在魏爾斯飽受羞辱的外科廳裡,主刀醫師依舊是哈佛醫學院第一任院長華倫,負責移除病患頸部的腫瘤。手術過程只有短短十分鐘,而病患全程都安靜地沉睡、不吭一聲。在沒有麻醉的年代,整個手術室經常都迴盪著病人淒厲的慘叫聲,因此這次手術的安靜平順,讓每個人都目瞪口呆。

莫頓醫師一戰成名,更改寫了外科歷史。這個手術殿堂目前仍保留於麻省總醫院,稱為「乙醚廳」。

blank


藉由麻醉帶來無痛手術的消息,很快地就從美國散佈到歐洲各國,並在全世界的醫學界延燒,各地的醫師均瘋狂地討論著各種關於乙醚麻醉的細節。幾個月後,歐洲各國的醫師幾乎都開始嘗試利用乙醚麻醉來進行手術。

有了麻醉的協助,外科醫師終於可以優雅順暢地施行手術,甚至開始挑戰過去無法處理的疾病,醫學發展至此發生爆炸性的轉變。麻醉普及之後,外科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許多的「世界第一例」紛紛出現,像是世界第一例心臟手術、第一例全胃切除、或第一例腦腫瘤切除手術,在19世紀後葉到20世紀初,醫學期刊裡大約有一半的論文都是屬於外科領域。曾經被視為屠夫的外科,於是主導了整個醫學的進步。

本文收錄於《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社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什麼是有機磷?中毒會怎樣?緊急處置不能等(圖文懶人包)

什麼是有機磷?中毒會怎樣?緊急處置不能等(圖文懶人包)

電梯抵達地下二樓後門一打開,徹清踏出步伐準備取車,卻突然吸到一股怪味,瞬間變得很不舒服,像是被鎖喉般難以呼吸,瞬間整個顏面部都好不舒服,似乎充滿了眼淚、鼻涕、和口水。徹清用最快的速度跑到車上關上車門,忍不住大咳了好幾下,快喘不過氣來,拚著將車子開出地下室,停在路邊,才趕緊放下車窗,大口大口的呼氣著正常空氣。 傍晚回家時,徹清走到管理室抱怨:「下午我去地下室開車時,聞到一股味道後就喘不過氣又眼淚鼻涕直流。究竟是發生什麼事?」 「抱歉抱歉,烏先生,」管理員解釋:「下午有人來噴藥,是減少蚊蟲的殺蟲劑,我們忘了貼公告了。」...

肺炎鏈球菌感染數創三年新高,疫苗接種增加保護力!疫苗接種該注意什麼,感染科醫師告訴你

肺炎鏈球菌感染數創三年新高,疫苗接種增加保護力!疫苗接種該注意什麼,感染科醫師告訴你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48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陳宜君醫師指出,「如果肺炎鏈球菌由上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可能侵襲各個器官,演變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的狀況可能兵敗如山倒,而住進加護病房;可能因而器官衰竭,如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甚至導致洗腎。這些情況都讓家屬很難過、無法接受。」

九大心理防衛機制,你是否也用這些方式傷人傷己?!(圖文懶人包)

九大心理防衛機制,你是否也用這些方式傷人傷己?!(圖文懶人包)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地球不是為了我們而公轉自轉,但每天有這麼多不開心的事情,我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傷呢?每次當你得知各種不如己意的消息,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在潛意識中,會出現一些防衛機轉來保護自己。這樣說好了,當你看一齣連續劇時,會不會有時覺得這個角色怎麼這麼奇怪,為什麼做錯事被拆穿時,他要暴怒成這副德性?或是他明明很想要有人陪,卻因為怕告白失利,而選擇讓兩人感情永遠都在原地徘徊?或者,明明一句道歉就能結束誤會,為什麼要扯東扯西毫不坦白呢?...

從毛巾開始消除腿部僵硬,活化緊繃髖部

從毛巾開始消除腿部僵硬,活化緊繃髖部

拿一條毛巾就能優化整個伸展的流程,如果你有彈力帶的話,也可以利用彈力帶輔助。這次來跑一段腿部的伸展拉筋吧。大腿後側伸展大腿內側伸展大腿外側伸展臀部伸展髖部伸展大腿前側伸展大腿後側伸展大腿內側伸展大腿外側伸展臀部伸展髖部伸展大腿前側伸展...

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提高警覺!不只手腳無力,這些症狀都可能是中風!(圖文懶人包)

當我們口語說到「中風」,通常是指腦部血管出了事情。較常見的是血管栓塞,血液流不過去,稱為「缺血性中風」,導致某個區塊的腦部就失去了功能。另外一種可能是血管破裂出血,稱為「出血性中風」,同樣會造成腦部失能。於是,我們會看到中風患者無法順暢說話,嘴巴歪一邊,某一手某一腳無法出力活動,與過去的樣貌完全不同。 你可能也曾覺得奇怪:「為什麼有的人臉看起來好好的,卻說他被診斷中風呢?」「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看起來很嚴重,一下子就過世。有的人卻好像很輕微呢?」又或者:「為什麼有的人中風後,只是動的不好,有些人卻還會又麻又痛呢?」...

心房顫動常無感,易中風!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降低中風風險,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心房顫動常無感,易中風!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降低中風風險,心臟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個70歲的男性患者,罹患慢性肺病,且被診斷出二尖瓣逆流與心房顫動,需要手術治療,但是患者、家屬都擔心開胸手術傷口過大,而猶豫不決。」陳紹緯教授表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不停跳二尖瓣人工鍵索植入術及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來治療。微創胸腔鏡左心耳關閉術是透過3個小傷口,在胸腔鏡的輔助下,從左心耳外安裝左心耳夾。除了解決二尖瓣逆流的問題,一併處理了左心耳來降低未來中風風險,術後患者順利恢復,目前狀況穩定,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