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提升乳癌治療水準!台灣乳房醫學會展現成果 但「健康台灣」2點仍需努力

by | 3 月 7, 2025

【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提升乳癌治療水準!台灣乳房醫學會展現成果 但「健康台灣」2點仍需努力

記者:吳儀文報導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乳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首,而且發生率持續上升、死亡率未見下降的情形。近年來,台灣乳房醫學會積極透過國內外交流、年輕醫師培育、治療共識的建立等提升國內乳癌治療水準,學會中許多專家的研究也為乳癌治療帶來些許改變。

但現在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缺乏,在「五大皆空」的情況下,該如何傳承專科技術?若想達到「健康台灣」的願景,在乳癌治療上台灣還有哪些需要再努力的地方呢?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分享看法與建議。

醫學會促進國際交流 與多國學會簽訂交流合作備忘錄

台灣乳房醫學會這幾年來致力於國際交流活動,陳守棟理事長表示,學會每年10月都會舉辦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許多國際學者、專家會前來參與及演講,像韓國、日本等皆與學會簽訂交流合作備忘錄(MOU),每年10月他們都會組團參與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而學會每年4月也會組團參加韓國國際乳房研討會(GBCC)、7月組團參加日本乳癌學會年會(JBCS)。

除了亞洲鄰近國家外,學會多位專家也積極參與歐洲晚期(轉移)乳癌研討會(ABC)、歐洲乳癌研討會(EBCC)、歐洲腫瘤學會年會(ESMO)、美國聖安東尼乳癌研討會(SABCS)、聖加倫乳癌研討會(SGBCC)等國際研討會,學會也會在會後舉辦重點分享會,讓沒有參與到國際研討會的學會會員、專家及乳癌個管師、藥劑師等醫療人員可以了解研討會中的重要資訊。

陳守棟理事長提到,透過國內外交流,台灣乳癌治療水準與國外已經接近同步,專家在知識領域上的差距不大,未來台灣乳房醫學會也將與美國腫瘤外科學會(SSO)簽訂交流合作備忘錄,持續促進與國際上的交流。

專家研究為治療帶來改變 學會補助鼓勵研究計畫

而且學會專家們在研究上也獲得了許多成果,甚至為乳癌治療帶來部分改變。陳守棟理事長表示,像台大盧彥伸教授研究發現一種創新的化學治療方式BEEP化療組合用於乳癌腦部轉移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還有一項臨床試驗研究案發現CDK4/6抑制劑用於年輕轉移性乳癌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引導了世界乳癌治療的觀念,盧彥伸、黃俊升教授也受邀到美國聖安東尼乳癌研討會(SABCS)擔任講師進行專題演講。

由於乳癌治療持續有不同的進展出現,這幾年來台灣乳房醫學會便集結了多位專家,一同討論出乳癌治療共識,讓臨床治療有了可以遵循的指引,未來學會也將持續依據治療新進展更新治療共識。另外,陳守棟理事長提到,在研究方面,學會也已經通過乳癌研究計畫補助案,希望未來透過經費補助持續鼓勵、支持專家學者們進行臨床研究。

積極培育年輕醫師 面臨五大皆空如何應對?

此外,台灣乳房醫學會近幾年來也致力培育國內年輕醫師,不僅贊助年輕醫師參加國際乳癌研討會獲得與國際交流的機會,還積極安排年輕醫師擔任研討會講師,並在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上舉辦年輕醫師論壇(Young doctor forum),讓國內外年輕醫師一同針對乳癌議題進行學術辯論。

但近幾年臨床有「五大皆空」的情況,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缺乏年輕醫師投入令人憂心,不過陳守棟理事長認為,由於乳房外科工作性質相對沒那麼辛苦,再加上專業領域相當廣泛,它不單單只是一個執行手術的科別而已,還包括篩檢、診斷、術後輔助治療等,因此年輕醫師投入的意願相對來說沒那麼缺乏,但是如果未來「乳房外科」能成為衛福部認可的部定次專科,對於專科技術的傳承將有所幫助。

目前,台灣乳房醫學會已有次專科醫師甄選制度辦法,不過衛福部還沒有將乳房外科納為正式部定認可的次專科。陳守棟理事長表示,現在學會正在極力爭取中,而這也是未來學會致力發展的重要方向,希望2025年能夠通過,透過次專科醫師的專業訓練、考試等讓年輕醫師訓練更完整,使更多專業醫師投入臨床,也希望能藉此提升國內乳癌的治療水準。

乳癌死亡率仍未下降 如何達到「健康台灣」願景?

台灣乳房醫學會持續促進國內外交流、提升乳癌治療水準,專家們在乳癌外科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也已與國外並駕齊驅,可是台灣乳癌死亡率還未下降,陳守棟理事長認為,這主要有2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篩檢比例還不夠高,第二則是因為健保資源有限,新藥健保給付沒辦法與國外同步,影響治療結果。

陳守棟理事長表示,若要達到「健康台灣」的願景,應從這2件事著手,提高篩檢比例可以找到更多早期乳癌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後,而健保資源的部分,建議應提升健保費用GDP的占比,並實施部分負擔制度,民眾才會自我節省醫療支出,讓健保有更多的經費可以給付癌症新藥。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