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俊今年十八歲,這幾個月來一直受痘痘困擾著。「我知道我的皮膚很油,可是這些痘痘真的很討厭,在額頭、臉頰下方到下巴、脖子、和後背都有。而且有時候還很癢,我得用個冰水巾冷敷才能降低這些癢感。」為了這些狀況,阿俊每天認真的服用抗生素與擦痘痘藥膏,然而總是不見起色。
經過醫師檢查,阿俊發現自己的狀況是芽孢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也可稱Malassezia Folliculitis),而不是青春痘。經過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後,阿俊終於擺脫了這些一顆顆的小膿包。
芽孢菌毛囊炎

芽孢菌毛囊炎起源於馬拉色菌(一種真菌)的過度增生。馬拉色菌屬於皮膚的正常菌叢之一,平常與我們相安無事。但若馬拉色菌過度生長並造成毛囊發炎,就會導致癢癢的,像是青春痘般的突起。
芽孢菌毛囊炎的症狀
芽孢菌毛囊炎可能突然出現,長出很像痘痘的狀況,可以是紅紅的毛囊丘疹樣,或一包包膿皰裡面含有黃色小包膿瘍的樣子,每顆丘疹或膿皰的大小與型態都很像,大概1mm到2mm。

膿皰最常見的分布位置是臉上、胸口、上背部、手臂後側、還有頸部。芽孢菌毛囊炎與青春痘在外觀上並不好區分,然而患者比較容易說芽孢菌毛囊炎的小膿包及丘疹挺癢的,甚至有種燒灼的痛感。因此如果感覺病灶很癢的話,通常比較有機會是真菌的生長。
容易長出芽孢菌毛囊炎的狀況
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是一種橢圓形、單極出芽的酵母菌,是皮膚的常見菌叢之一,靠著皮脂維生。因此青少年時期與年輕男性的皮脂腺分泌較為旺盛,等於真菌的食物變多了,會比較容易出現芽孢菌毛囊炎。
居住在炎熱潮濕的氣候會更容易出現芽孢菌毛囊炎,尤其本身很會流汗,常常在工作時汗流浹背的男性,就很可能罹患芽孢菌毛囊炎。
芽孢菌毛囊炎可能會和其他皮膚狀況一起出現,例如脂漏性皮膚炎或汗斑也都是與馬拉色菌增生有關的疾病,會與芽孢菌毛囊炎一同出現。芽孢菌毛囊炎也很可能和青春痘(尋常性痤瘡)同時出現,加重診斷與治療的複雜性。
芽孢菌毛囊炎的診斷與治療
治療芽孢菌毛囊炎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口服抗真菌藥物,不過,比較困難的是正確診斷,因為芽孢菌毛囊炎很可能會被誤認為細菌性毛囊炎或尋常性痤瘡,這些病灶不只外觀很像,就算取皮膚病灶來做臨床診斷,有時也不一定準確。畢竟芽孢菌本來就是皮膚的正常菌叢,較難判斷是否為病灶的致病主因。
因此,如果本來診斷為尋常性痤瘡,但患者使用一般治療痘痘的藥一陣子後都不會消失的話,要考慮芽孢菌毛囊炎的可能性。尤其若開始使用口服抗真菌藥物後患者情況大幅度改善,就極有可能是芽孢菌毛囊炎。
避免芽孢菌毛囊炎
即使在成功治療芽孢菌毛囊炎後,患者還是有可能再度出現類似的症狀,所以還是要調整生活習慣。當居住在較炎熱和潮濕的環境裡,要記得穿著寬鬆一點,選擇可以吸汗的衣物材質,尤其在運動或流許多汗之後要趕快用水沖掉汗水,及更換乾爽寬鬆的衣物,才不會容易滋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