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引領台灣醫療走向世界!整形外科創新技術 開創健康台灣新紀元

by | 2 月 21, 2025

【2025外科醫學會年會】引領台灣醫療走向世界!整形外科創新技術 開創健康台灣新紀元

記者:林韋彤報導

整形外科不只有大家熟悉的美容手術,還涉及手部外傷、肢體重建、先天性畸形、慢性病傷口治療,甚至是燒燙傷修復等多領域。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整形外科在治療技術上不斷創新,並結合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不僅幫助病患恢復健康,更讓台灣在國際醫療中嶄露頭角,助力實現「健康台灣」的願景。

整形外科涵蓋多面向 從修復功能、重建外觀到跨科合作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謝式洲理事長指出,整形外科涵蓋的範圍甚廣,包括先天性缺陷、創傷後修復、功能性重建到外觀美容等等多面向。主要範疇如先天性畸形、手外科、顯微重建外科、顱顏外科、外傷性肢體重建、頭頸部腫瘤或皮膚軟組織腫瘤的切除後重建、困難傷口治療、燒燙傷、美容外科、神經血管重建、淋巴水腫超顯微重建等等。 

他更提到,許多專科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支援,因此與其他專科的合作十分重要,例如:協助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重建口腔癌切除後的顏面組織、協助骨科修復肢體缺損以恢復病患肢體功能及外觀、支援乳房外科重塑乳癌切除後的乳房外觀,或支援肝臟移植手術的肝動脈顯微血管吻合等等,幫助患者恢復顏面、身體、器官或肢體的完整性和功能,進一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

台灣整形外科具全球影響力 醫療技術與公益義診、國際醫療並行

談到與國際接軌方面,謝式洲理事長表示,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成立已42年,不但是衛福部部立專科之一,醫療技術和學術水準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尤其在重大事故或突發事件中,更充分展現整形外科醫師關鍵的醫療韌性特質及貢獻。以2015年的八仙塵爆為例,全國整形外科醫師及院所總動員不僅協助當時近500位燒燙傷患者急性期的救治,還承擔了後續病患的功能性修復與漫長的外觀重建工作。

此外,許多國內整形外科醫師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義診,走出醫院深入偏鄉或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提供醫療服務與教育訓練當地醫師,幫助更多需要的病人。謝式洲理事長補充,由於台灣整形外科在許多前輩先進和年輕醫師的共同努力耕耘下,在國際上表現相當亮眼,如顯微外科、顱顏外科、手外科、燒傷等等,聲譽卓著,因此也吸引許多國外整形外科醫師來台學習,藉此將台灣的各項整形外科醫療技術傳播出去,展現台灣在整形外科領域的卓越實力。

學術研究創新接軌國際 引領台灣整形外科未來

謝式洲理事長提及,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擁有自己的研究期刊《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雜誌》,許多整形外科醫師不但會在期刊發表研究論文,更持續不斷地將許多創新研究成果在國際知名高影響力期刊發表,會員也活躍於國際學術會議中分享發表,將台灣的整形外科學術、醫療理念及技術推向全球。未來整形外科將更聚焦於各類相關創新研發,特別是高科技輔助技術的應用,包括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臂顯微手術(Robotic-assisted microsurgery)、超顯微淋巴水腫手術、3D列印技術進行客製化修復或重建;應用人工智慧(AI)達到精準治療與照顧;脂肪幹細胞、幹細胞、組織工程、外泌體(Exosome)的再生醫學技術,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幫助傷口癒合等等。

在整外的教育教學傳承方面,儘管VR、AR或AI輔助教學為訓練帶來了創新方法,但實際經驗的累積傳承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學會定期舉辦再教育訓練課程及實作工作坊,以及每年無語良師(大體老師)的教學實作訓練,都在教育培養、提升整外醫師的專業素養、技能與臨床能力。

龐大臨床需求與技術傳承 爭取整形外科醫師訓練名額

至於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缺乏的問題,謝式洲理事長坦言,整形外科目前仍為較熱門的科別。但每年僅26人的訓練名額限制,使得競爭激烈,也讓專業技術面臨傳承的挑戰。

從急重症重建手術到慢性傷口照護等,無一不需要精湛的技術與長時間的操作;以顯微重建手術為例,據統計,全台每年約有4,000例顯微重建手術,每例顯微皮瓣移植手術需耗時約6至8小時,累計起來每年需花費將近30,000小時的工時,相當於1,250工作天,3.4個工作年,然而這只是整形外科領域日常工作量的一部分,尚未包括上述那麼多的本科或其他專科的臨床需求。謝式洲理事長說,現有醫師培養的速度已難以應對龐大的治療需求,因此,學會將持續向衛福部爭取擴增訓練名額,讓更多醫師加入,並讓技術得以傳承,造福病患。

實踐健康台灣願景 提升高齡健康、加強偏鄉醫療與國際合作

面對政府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謝式洲理事長分享,整形外科正朝多方向努力。首先,在健康素養方面當然首重預防,如口腔癌、燒傷、手外傷等之疾病或外傷預防,透過衛教提升民眾健康識能,降低意外發生率,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其次,在提升健康水平方面,建立手術標準化與智慧化應用,提升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並與其他專科的跨領域合作,強化治療效果。

在加強醫療體系的健全性與可及性,須針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解決,謝式洲理事長建議,可與相關單位合作,擴大醫師訓練名額或推動偏鄉服務計畫,延攬醫師到偏鄉服務以緩解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同時,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整形外科可運用專業技術,多元介入長照及高齡醫療,改善高齡患者健康狀況,進而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最後,他強調加強與國際醫療合作,展現台灣在整形外科的專業醫療、學術研究、與創新技術,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醫療上的影響力,落實健康台灣的理念。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幫助擬定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計畫,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幫助擬定轉移性腎細胞癌治療計畫,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解析,泌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60歲男士,確診腎細胞癌時,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及腎臟血管周圍的淋巴結。IMDC腎細胞癌風險指數為4分,屬於重度風險。」闕士傑醫師表示,「由於腫瘤範圍廣泛,醫療團隊決定先採取標靶治療合併免疫治療,以控制病情並爭取未來手術的可能性。」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淋巴結腫大減少,轉移的病灶也維持穩定。隨著血尿減少,貧血的狀況逐漸改善。因為治療反應良好,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進行腎臟腫瘤切除手術,幫患者爭取較佳的預後。

低鈉飲食真的有效?研究揭示:七天內見效,快速降血壓!

低鈉飲食真的有效?研究揭示:七天內見效,快速降血壓!

你可能休假時出國個五到七天,想要好好犒賞自己、放縱一下,旅程中不斷吃吃喝喝,尤其喜歡口味重、特別鹹的拉麵、燒肉,一方面你會告訴自己「這是我努力工作後應得的」,「畢竟是休假嘛!只有幾天吃得放縱一點,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或者:「出門在外流汗運動比較多,當然應該要吃的鹹一點吧。」

晚期肝癌治療契機,釔 90微球放射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契機,釔 90微球放射治療

釔-90治療是由肝動脈將釔-90注入肝臟腫瘤,肝臟腫瘤會吸收大部分的釔-90微球,之後它會從裡面慢慢釋放出放射線把腫瘤殺死。釔-90治療能夠幫助腫瘤降期,達到較佳的預後。請余俊彥醫師解說。

久坐之後下背痛,肌力不均導致的「下交叉症候群」

久坐之後下背痛,肌力不均導致的「下交叉症候群」

下背痛非常常見,而下背痛與姿勢的不平衡很有關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下交叉症候群」,也與姿態問題脫不了關係。

下交叉症候群影響範圍包括了骨盆處、髖關節、以及下背肌群,起源於這些不同位置的肌肉其肌力和張力並不平衡。下交叉症候群常常是久坐之後的副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