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界呼籲:關鍵五分鐘,骨鬆不再沉默!2024世界骨鬆日預防健康風暴,「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

by | 10 月 18, 2024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醫界呼籲:關鍵五分鐘,骨鬆不再沉默!2024世界骨鬆日預防健康風暴,「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

台灣即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隨著大量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流行病[2];台灣髖部骨折率更居亞洲首位。為此,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將每年10月20日訂定為世界骨鬆日 (World Osteoporosis Day),以提高全球對疾病的關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呼籲:「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沉默的疾病,許多患者直到骨折後才察覺病情。當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往往像骨牌效應,將引發一連串嚴重的健康問題,如褥瘡、肺炎、尿道炎和靜脈炎等多種感染,長期臥床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及情緒低落,顯著降低生活品質。髖部骨折的致死率甚至高於某些癌症,若未經適當治療,骨折後3至6個月內再次骨折的風險將增至 5 倍。」他呼籲長者正視骨質疏鬆的威脅,並倡導「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鼓勵國人進行DXA骨密度檢測,只要5 分鐘躺著測骨鬆,提早預防骨質疏鬆,讓生活更自在輕鬆。

台灣髖部骨折率居亞洲之冠,醫籲特定族群遵從醫囑,避免骨本流失重創生活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3年發表的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指引[3],約每 3 名台灣女性中就有 1 位在其一生會遭遇一次脊椎、髖部、肩關節或腕部骨折,男性則約每 5人中有 1 位面臨骨折風險,顯示骨質疏鬆症對國人健康的嚴重影響。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質量大約25歲達到巔峰,40歲後逐年流失。可將骨本視為銀行存款,年輕時累積骨本,年老時逐漸消耗。尤其是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他建議,透過「駝、矮、痛」[4]這三大常見症狀自我檢測,並鼓勵 65 歲以上停經女性、70歲以上男性、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以及 50歲以上曾有骨折史或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民眾,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此外抽菸、飲酒、體重過輕等,也會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的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 20% 至 24%[5],遠高於許多常見的癌症,並有近80% 的患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一年內,近半數老年人會再次骨折[6],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更大幅上升。陳崇桓理事長也分享門診中一位女性高齡長者,在治療初期的骨折狀況非常嚴重,選擇促骨生成藥物為首要療法,後續再搭配抗骨流失藥物進行治療,最終在一年內成功提升脊椎骨密度,增幅達接近20%。除了骨密度有所提升,她的生活品質與背部疼痛症狀也明顯改善。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更展現出強大的信心與能力,突顯了長期穩定藥物治療對骨折患者的重要性。陳理事長強調:「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如同馬拉松,療程須以年為單位,與其他慢性病相比,更須耐心和長期堅持。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並遵循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停藥,以確保治療效果並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立全面醫療團隊,強化國人骨質疏鬆防治意識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強調,儘管骨質疏鬆症常無明顯症狀,但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影響重大,並將加重家庭沉重的心理與經濟負擔。為應對這些挑戰,學會積極推動專科醫師訓練,並與神經外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神經內科、家庭醫學科、骨科、婦產科、復健科及放射科等專科醫師合作,提升醫事人員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與治療,確保每位患者獲得及時且有效的醫療服務。定期根據國際指引來制定台灣治療方針,並加強衛教師培訓,致力於打造完整且系統化的醫療團隊。同時,學會也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廣骨質疏鬆篩檢,以提高國人對骨質疏鬆防治的認知。例如學會捐贈骨質密度篩檢巡迴車前進彰化偏鄉[7],進行免費社區篩檢,結果顯示65歲以上女性中,近三分之二有骨質疏鬆,80歲以上的比例更高達90%。這些數據凸顯了及早篩檢的重要性。

此外,台北市衛生局今年於老人健康檢查項目納入骨密度檢測[8],建議高風險民眾主動諮詢。透過5分鐘的雙能量X光吸光儀(DXA)進行非侵入性骨密度檢測,守護骨骼健康。因此,學會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實現「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的健康願景。

護骨行動從生活做起,骨鬆治療先行增加骨密,有效降低骨折發生率

根據2024 年發表之指引10,骨質疏鬆症為慢性病,治療策略包含長期治療和接續治療以預防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其核心目標在於降低骨鬆性骨折風險,而提升患者骨密度為實現目標的關鍵治療策略之一。目前國內針對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相當多樣化,可分為抗骨流失藥物、促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三類,醫師依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口服或針劑治療方案。對於重症或及高風險族群,可採取「先行增加骨密,鞏固骨骼」的治療策略,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先使用促骨生成類藥物,加速提升骨密度,符合條件者也可申請健保,後續再用抗骨流失類藥物持續提升骨密度。提升骨密度不僅有助於降低骨折發生率,還能減少術後骨釘鬆脫率,並降低再次手術的可能[9][10][11][12]。此外,強化骨密度也有助於減少人工關節術後植入物的位移及鬆脫率,同時降低脊椎手術後骨釘鬆脫及鄰近椎體骨折的風險。

因應世界骨鬆日,陳崇桓理事長呼籲:「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骨質疏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長者切勿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透過僅需5分鐘的DXA骨密度檢測,民眾可迅速了解自身骨質狀況,及早篩檢與治療。為確保治療效果,應遵循醫囑持續用藥,避免自行停藥,以有效預防骨鬆性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期望藉由世界骨鬆日讓民眾提升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同時建議民眾改善居家環境,保持燈光明亮、地面乾燥,穿著防滑鞋以降低跌倒風險。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避免不健康的生活形態,也是對抗骨質疏鬆的重要措施。及早發現和治療持之以恆,讓我們共同努力,讓骨質疏鬆不再成為生活障礙,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參考資料:

[1] 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

[2] 骨質疏鬆症之診斷與處置

[3] 2023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

[4]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2023年版。

[5] IOF. https://www.osteoporosis.foundation/ (Accessed: April 2022)

[6] Hsiao PC. Medicine (Baltimore). 2015

[7] 彰化縣衛生局-全國首發 「骨質密度固乎勇 腳健手勇蓋健康」 彰化骨質密度巡迴篩檢起跑記者會

[8] 台北市衛生局-113年臺北市老人健康檢查開跑! 服務名額加量逾1萬 健檢項目新增骨密肌力套餐

[9] He Y, et al. Laparoscopic, 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 2020;3:66-69.

[10] Okuyama K, et al. Spine J. 2001;1(6):402-407.

[11] Bjerke BT, et al. Global Spine J. 2018;8(6):563-569.

[12] Gupta A, et al. Spine J. 2021;21(1):134-140.2023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革命性突破!微創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不開胸、心臟不停跳,完成全主動脈弓置換,幫助降低手術風險,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六年前,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因為突發性劇烈胸痛被送到急診室,檢查發
現急性主動脈剝離,於是接受緊急全開胸的胸主動脈置換手術。」林口長庚心
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表示,「雖然胸口留下了一道三十公分的傷口,但是
也挽回寶貴的生命,如今患者已高齡近九十歲。」
這次住院的原因是患者主動脈弓的血管瘤快速擴大至 6 公分,需要再次手術。
所幸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引進新型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是近期
美國 FDA 核准可臨床應用的胸主動脈分支支架,可在維持患者腦部動脈血流的
狀況下,以微創方式處理主動脈弓血管瘤,避免傳統開胸及心臟停止,降低手
術風險與恢復時間,為台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開創嶄新里程碑。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藥物給付放寬,幫助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治療可提早啟動!健保給付再升級!
健保擴大骨質疏鬆症藥物給付,放寬至尚未發生骨折的高風險患者,包含: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合併使用胰島素者
🔹 長期(超過3個月)使用類固醇者
讓治療能更早介入,有效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本次由骨科吳凱文醫師深入解說,帶您掌握最新骨鬆防治趨勢!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給付放寬,幫助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及早測骨密,及早保骨安康 骨科醫師圖文解說

你知道嗎?每4位國人中,就有1人面臨骨折風險!
而一旦骨折過一次,再次骨折的風險竟高達50%!
骨鬆治療可以更早介入、減少骨折發生,健保放寬骨質疏鬆藥物給付條件,
讓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骨鬆治療,包含:
✅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 糖尿病並使用胰島素患者
✅ 使用類固醇藥物超過3個月患者
✅ 骨折部位包含:手腕(遠端橈骨)、上手臂(近端肱骨)、脊椎或髖部骨折

別等到骨折才後悔,快關注自己的骨骼健康吧!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健保給付放寬,積極治療幫助減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過去被視為一種逐漸退化、無法逆轉的罕見疾病,患者多數隨年齡增長而喪失運動功能,影響生活自理能力。然而,隨著近年治療藥物進步與台灣健保給付擴大,越來越多患者得以透過治療來穩定病情、並延緩退化,甚至有機會提升運動功能,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不要小看治療的力量,真的會讓人感覺自己的身體慢慢變好。」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SMA患者李同學,親身感受了背針治療帶來的改變。過去生活總是受限,如今不僅能自理更多日常事務,也能在攝影興趣裡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