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關鍵5問,血液專科醫師解析治療趨勢(圖文懶人包)

by | 8 月 20, 2024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關鍵5問,血液專科醫師解析治療趨勢(圖文懶人包)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惡性度很高的淋巴癌,病程發展又急又猛。

何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有哪些最新的治療進展與國際治療趨勢?

照護線上請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血液科李婉瑄醫師來解答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關鍵5問。

治療關鍵1問:什麼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什麼我會得到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呢?

淋巴癌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兩類,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 簡稱DLBCL)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最常見的,在臺灣大概佔所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五至六成。

李婉瑄醫師說,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可能發生在全身各處的淋巴組織,患者可能會摸到頸部、腋下、鼠蹊等部位淋巴結腫大,也可能伴隨出現不明原因發燒、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症狀。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可能與基因突變、家族病史、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曾經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也有較高罹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風險。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第一線R-CHOP進辦者無法痊癒

治療關鍵2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有機會痊癒嗎?如何治療呢?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源自於B細胞病變,是一種有機會痊癒的淋巴癌,但惡性度很高,病程進展十分快速,故確定診斷後便要積極接受治療。

最早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方式較侷限,大多使用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李婉瑄醫師說,在抗CD20單株抗體問世後,利用R-CHOP治療組合,也就是包括類固醇、化學治療、抗CD20標靶治療等五種治療藥物的組合,可將緩解率提高,因此成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第一線的標準治療。

接受R-CHOP治療組合後,有約五、六成患者有機會達到痊癒;約兩、三成患者雖在一開始能達到完全緩解,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仍會復發,屬於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剩下約一成患者則無法達到緩解,屬於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針對復發型、難治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原本的R-CHOP治療組合無效,第二線、三線治療須改採其他的治療選擇,惟治療越到後線越難達到緩解,預後也越不佳。李婉瑄醫師說,如果有機會把淋巴癌的癌細胞清除乾淨,後續才能進一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提高痊癒的機會。

治療關鍵3問:常常聽到標靶藥物,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也有標靶藥物可以用嗎?最新的國際治療趨勢為何?

除R-CHOP治療組合中的抗CD20單株抗體是標靶藥物外,近年隨著醫藥的進步,還有另一款突破性機轉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出現。

第一線採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降27%復發或死亡風險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是將具有標靶專一性的單株抗體與小分子化療藥物連結,藉由具有高度標靶性的抗體,將小分子化學藥物精準地帶到具有特定抗原的癌細胞中,進行毒殺,故可大幅幫助提升淋巴癌治療成效,同時又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減少副作用。

臨床研究證實,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第一線若由原本的R-CHOP治療組合,換成改採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的P-RCHP治療組合時,可以顯著降低疾病惡化、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7%。目前國際趨勢認為,針對年紀大於60歲或是國際預後IPI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分數較高的患者,因預期預後會較差,故第一線即建議改採P-RCHP治療組合,避免復發,及早控制疾病。

李婉瑄醫師說,「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目前在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第一線與復發階段,都已被美國權威NCCN癌症治療指引列為第一類優先推薦選擇,台灣醫界目前也與國際治療趨勢接軌,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在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使用也越來越趨於主流,健保也有於第三線提供給付。」

治療關鍵4問:我該考慮接受P-RCHP組合的治療嗎?如何透過預後IPI指數評估我淋巴癌的危險程度呢?

國際預後IPI指數的指標包括年紀是否大於60歲、血清LDH是否過高、患者的身體狀態、淋巴癌進展是否已達第三期或第四期、是否有2處以上的淋巴結外侵犯等。IPI指數總分最高為5分,分數越高,代表預後表現恐越差,分為低危險、中低危險、中高危險以及高危險共4級。

年紀大/預後指數差者優先建議使用ADC

根據研究,若IPI指數大於3分時,就可以考慮改用加入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的P-RCHP做為第一線治療,爭取治癒。

李婉瑄醫師分析,「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目前在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第三線已獲得健保給付,第一線治療雖尚未獲得健保,但對於IPI指數較高分或期望盡可能降低復發機率的患者來說,的確有機會幫助提升預後,建議可以多與主治醫師討論。」

治療關鍵5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在治療期間、治療結束後、生活日常上有哪些要注意的事?哪些檢查應定期進行、追蹤是否復發?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接受治療期間,患者應戴口罩、勤洗手,盡量避開人潮。李婉瑄醫師提醒,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食材都要徹底清洗、煮熟,避免生食,水果都要削皮。如果有噁心、食慾不振的狀況,可以少量多餐。平時要多休息,體力許可時,盡量維持適當運動。

治療結束後,請按時回診追蹤,醫師會安排抽血及影像檢查,評估治療成效,確認是否有復發跡象。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具一定復發機率,務必密切追蹤,掌握治療時機!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乾癬復發致傷害累積,積極治療才能穩定病情,皮膚專科醫師解析

「他是一位老師,從年輕的時候就出現乾癬,每天都需要家人協助塗抹藥膏,相當費時和辛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醫師表示,「雖然醫師一再強調乾癬並非傳染病,但患者仍然深陷恐懼中,擔心自己的皮屑會影響孩子,甚至不敢和小寶寶同床睡覺。患者的憂慮反映了「累積性生命損害(CLCI)」的概念,乾癬在多年的反覆發作與治療中,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生活型態以及家庭互動。」

患者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效果良好,皮膚狀況將近100%改善。然而,兩年後因健保規定被迫「下車」暫緩生物製劑,改用傳統藥物與外用藥膏治療,但效果較不理想。見到好不容易消失的皮膚病灶再度惡化,讓患者非常難受。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腎細胞癌無症狀、易忽略,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合併免疫治療提升治療成效,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60多歲女士,因為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全身不適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腎臟有顆約5公分大的腫瘤。」葉劭德醫師表示,「由於高度懷疑為惡性腫瘤,在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根治性腎臟切除術及淋巴結廓清。」

病理報告證實為腎細胞癌且有淋巴結轉移,所以在術後開始使用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KI)合併免疫治療。經過治療後,患者的食慾改善,體重也漸漸回升,目前仍持續在追蹤治療。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二十分鐘踏步有氧運動,多變化,低衝擊

居家動起來的最佳選擇就是有趣又多變化的踏步有氧,想要保持低衝擊的話可以先減少跳躍的動作。當身體熱起來後,可以再搭配其他肌力訓練或做點動態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