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極度痛苦中轉念重生!「安寧緩和」讓病人重拾生命的尊嚴

by | 8 月 20, 2024

從極度痛苦中轉念重生!「安寧緩和」讓病人重拾生命的尊嚴

記者:林韋彤報導

近年來,「斷食善終」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許多病人在面對極度痛苦時,很可能會考慮選擇斷食或安樂死來提早結束生命。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對此表達了他深刻的見解;他同理這些病人的選擇,但他堅信,這些痛苦是可以透過積極的照顧來緩解的。

蔡醫師分享了他的臨床經驗:「很多病人在面對極大的痛苦時,確實會考慮斷食或安樂死,但這往往是出於無奈。我照顧病人的經驗告訴我,這些痛苦是可以解決的,是有希望的。」

保障自主權的同時 更需關注病人的知情選擇

《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了病人在臨終階段的醫療自主權,這是維護病人尊嚴的關鍵。蔡醫師提醒,在強調病人自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病人是否在充分理解和支持下做出決定。他指出,病人的選擇不應該在痛苦與絕望中被迫作出,而應在得到積極照護和理解後,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針對「被斷食」的現象,蔡醫師也表達了他的關注:「我們希望確保每位病人的選擇都是出於知情和自主,而不是在未經充分溝通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斷食或停止進食。這樣的決定需要在尊重病人意願的同時,充分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他強調,醫療團隊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提供持續的支持,確保病人感受到關愛與尊重。

耐心關懷下走出絕望的陰霾 從痛苦中重新找到希望

他舉了一位年輕女性病人的故事作為例子,這位病人因為腦部手術後遺症而導致生活困難,無法再繼續正常工作和生活,曾一度求死。但在蔡醫師耐心的關懷與互動下,她逐漸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並開始積極面對生活。他說:「這些病人並非真的想死,而是痛苦難忍。當我們能夠幫助他們減輕這些痛苦,他們自然就會放棄求死的念頭,這證明這種苦是可以被照顧的。」

這位病人的轉變並非偶然,而是透過細心的照護和不斷支持幫助她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轉而珍惜生命。蔡醫師強調:「醫療人員在這些照顧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和同理心,才能真正幫助病人渡過難關。」

從絕望到希望 透過細心關懷讓病人放棄斷食重拾生命

蔡醫師還提到另一位罹患鼻咽癌的女性病人,隨著病情惡化和身心的巨大壓力,她決心透過斷食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甚至在病床頭貼了一張小紙條,堅定地要求不再進食。然而,蔡醫師並未立即否定她的選擇,而是透過細心的關懷和深度的對話,引導她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蔡醫師發現這位病人過去有宗教信仰,便運用這一點與她展開對話,討論佛教中對生命與死亡的看法,並幫助她回顧過往的生活,重新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病人逐漸從絕望中走出來,最終撤下了那張斷食的紙條,重新恢復進食,並逐步接受了生命的現狀。

蔡醫師感慨道:「她本來是決意斷食的,但在我們的照顧與支持下,她自己撕掉了那張紙條,改貼上了佛像。這種轉變並非因為我們強迫她,而是她自己找回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認為,這些經歷證明了,許多看似無解的痛苦,其實是可以透過細心的關懷和支持來解決的。

生命教育與安寧療護 為病人帶來尊嚴與平和的終點

在回顧這些生命故事時,蔡醫師強調,醫療團隊必須接受全面的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具備照顧這些病人的能力。他提到,醫療教育不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應包括如何與病人及其家屬建立信任,同理並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他堅信:「透過正確的照顧與關懷,可以幫助病人及家屬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轉而珍惜生命中寶貴的時間。」

蔡醫師強調,病人的痛苦並非無解,透過正確的照顧與關懷,可以幫助他們以尊嚴、平和的方式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他認為,我們有責任幫助病人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而不是簡單地讓他們提早結束生命,這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也是醫療專業的真正實現。蔡兆勳醫師的理念不僅限於安寧療護,更涉及如何改變整個社會對死亡的負面看法,他呼籲醫療人員、政府、社會團體和媒體共同努力,推動更健康、更正向的社會文化。隨著這些理念的推動,台灣的安寧療護正朝著更人性化、更溫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人在面對死亡時,不再是無助的等待,而是充滿尊嚴的告別。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