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感染心絲蟲死亡率高達 100%  獸醫呼籲:每月定期投藥是關鍵

by | 8 月 13, 2024

在臺灣,蚊蟲叮咬不僅是人類的煩惱,更是貓咪面臨的重大健康威脅,一旦感染心絲蟲,即可能增加休克、死亡風險。近日網路社群討論寵物驅蟲藥物聲量提高,並有許多飼主對於毛孩預防的觀念不足,對於驅蟲藥物引發的神經中毒、甚至死亡,感到恐慌、害怕,進而減少投藥動作,增加心絲蟲感染風險。心絲蟲預防已發展十年以上,目前市面上所有驅蟲藥物皆為巨環內酯類,主要因心絲蟲幼蟲對此成分感受性高,若每月持續使用,即可使第三期至第五期的幼蟲無法發展為成蟲,進而減少對貓咪的傷害。台灣貓科醫學會理事長 翁浚岳獸醫師提醒,儘管極少數基因有缺陷的貓咪,在使用這類藥物時,可能會產生神經中毒,但是基因變異的比例很低。另外帶有基因缺陷的貓咪,並不僅僅只對於心絲蟲預防藥有特殊反應,像是抗生素、黴菌藥物、腫瘤藥物等都有可能出現症狀,因此飼主在照護上需多加留意。

貓飼主驅蟲行為與觀念偏差 恐導致貓咪感染心絲蟲風險

貓咪感染心絲蟲初期症狀不明顯,當未成熟的蟲體進入肺動脈系統,便會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翁浚岳獸醫師表示,貓咪的體型較小,少量的蟲體即可能出現嚴重的症狀,部分貓咪也可能會毫無預警的發生急症,例如:呼吸困難、腹式呼吸、精神委靡、虛弱,甚至直接猝死。由於現階段貓咪感染心絲蟲並不像狗狗已有藥物可以治療,因此呼籲飼主「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按時投予心絲蟲預防藥,減少感染機會更是關鍵。

翁浚岳獸醫師依據臨床觀察指出,定期為貓咪投藥物預防心絲蟲的飼主僅有10-15%,相較於狗飼主的預防行為明顯不足,有鑒於此,翁浚岳獸醫師深入了解貓飼主的預防觀念,多數認為貓咪足不出戶,遭受蚊蟲叮咬與感染心絲蟲的風險較低,因此無積極採取預防行為,然而事實上飼主每天上下班、進出門、開關窗等行為,都可能讓蚊蟲不知不覺進入家中,進而對貓咪造成傷害。

貓咪感染心絲蟲死亡率高 醫籲:定期驅蟲 守護貓咪健康

最後,翁浚岳獸醫師強調,並非所有帶有基因缺陷的貓咪用藥後都會出現神經問題,如過去長期使用藥物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仍建議可持續使用,降低心絲蟲感染機率,若有任何異狀發生,也請儘速與獸醫師反映,並進一步檢查問題發生可能因素,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針。翁浚岳獸醫師也呼籲,貓咪感染心絲蟲並無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死亡率高達100%,因此,在經獸醫師的血檢與看診評估後,定期投予驅蟲藥物,才是守護貓咪的關鍵與重點。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