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治療一年卻無效? 竟是鈣片惹禍!

by | 4 月 5, 2024

記者:黃俐綺報導

北部一名中年女性上班族,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已多年,期間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年多前因療效減退,改換成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成效卻不見彰顯,病情難以控制。最終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服用含鈣保健食品,不料與口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讓患者不禁大嘆白白浪費治療時間,卻因口服藥物的種種限制,降低了治療效果。

胃藥與口服藥交互作用! 兩年治療徒勞無功

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浚凱說明,上述「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患者原先在北部它院治療,使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將近一年多,卻遲遲不見療效,病情時好時壞,直至南下他的診間就醫,經過詳細詢問下,才驚覺原來是患者固定吃的含鈣保健食品與口服藥物交互作用,讓藥效全失。經過與患者討論後,目前她改為「皮下注射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無須再顧慮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讓患者安心治療,穩定追蹤病情。

廖醫師解釋,「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是一種因為血小板數量減少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成因不明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占六至八成,男性好發於10歲以下及60至70歲之間,女性則好發於20-40歲, 血小板數量正常值為15至45萬/μL,出現症狀的患者嚴重恐致1至2萬以下;病人大多因健康檢查抽血數據異常,或是有出血症狀前來就醫,例如紫斑、嘴巴出血、經血過多、腸胃道出血情形。

「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 患者須留意口服用藥限制

目前「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治療多以皮質類固醇做為第一線治療,若是六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耐受性差,例如月亮臉、水牛肩,則會改為「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目前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型,共兩種藥物類型可供患者選擇。

廖醫師表示,兩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控制症狀,避免疾病惡化成效都相當不錯。「口服TPO-RA藥物」是一天一至二顆,必需在固定時間並且空腹服用,但須留意使用限制,用藥建議前四小時及後兩小時空腹,達到藥物發揮的最佳效果,若是同時服用陽離子藥物,例如軟便藥物、腸胃藥、或是鈣鐵鉀鎂等保健食品,甚至牛奶及豆漿等等,會影響藥效,甚至無效,患者須多加注意。

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 用藥簡單適合年長者

廖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口服藥物,一週一次的「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限制則較少,對於經常出國出差,或輪班上班族、空服員、容易忘記服藥或無法自理的年長者來說,不需空腹用藥,是比較方便、簡單的用藥選擇。同時年長者多有共病、三高或是多種用藥、保健食品,皮下注射藥物也能免去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針劑目前可自行施打或前往附近診所施打,若是病情穩定,可依醫師建議固定回診,追蹤血小板數值即可。

廖醫師提到,若是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承受副作用,例如頭痛及四肢疼痛為主,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依據國外研究指出,口服藥物若無效,提早改換皮下注射型藥物仍有7至8成效果,藥物轉換成功率高。

藥物治療多方面考量 務必遵從醫囑用藥

廖醫師表示,針對二線TPO-RA藥物,醫師多會參考患者生活作息及需求,並依據病患狀況給予適當治療建議,多以肝指數(病毒性肝炎),以及各項身體數值來衡量,若是C肝患者只能以針劑治療,而年長者大多藥物遵從性較低,以皮下注射型藥物治療較佳。醫師最後提醒,用藥者不論採取口服或皮下注射型藥物,都務必遵從醫囑,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避免因藥效無法發揮,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