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休息都會喘!末期心臟衰竭,心室輔助器治療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by | 1 月 10, 2024

連休息都會喘!末期心臟衰竭,心室輔助器治療解析,心臟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那是一位66歲的女士,因為末期心臟衰竭而喘得很厲害,經常需要住院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鄭羽廷醫師指出,「由於年紀較大無法接受心臟移植,所以在詳細討論後,決定安裝持久性心室輔助器。」
接受手術後,患者順利出院,心臟衰竭的症狀大幅改善,體力與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鄭羽廷醫師說,對於末期心臟衰竭,心室輔助器是一個治療選項,有助改善生活品質。
心臟是重要的幫浦,負責將血液送往全身。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劉國聖醫師解釋,當心臟衰竭時,身體各個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導致許多症狀,例如心悸、胸悶、容易疲倦、活動會喘、躺平會喘、下肢水腫、夜間頻尿、記憶變差等。
心臟衰竭警訊
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心臟衰竭,鄭羽廷醫師說,包括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變、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
什麼是晚期心臟衰竭? 
隨著心臟功能惡化,會漸漸進展為晚期心臟衰竭。鄭羽廷醫師說,患者的活動受到嚴重限制,連從事刷牙、吃飯、洗澡等日常活動都有困難。
患者可能反覆住院,需要使用強心藥物,才能夠改善症狀。鄭羽廷醫師說,如果在過去一年內,有因為心臟衰竭住院超過一次,就算嚴重的狀況。
因為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全身器官都可能受損,肝臟功能、腎臟功能皆會變差。鄭羽廷醫師說,心臟衰竭常會造成心律不整,可能需要電擊去顫治療。
患者的血壓會偏低,心跳會加快,即便使用高劑量利尿劑,患者還是會水腫。鄭羽廷醫師說,目前有很多藥物能夠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延長患者的存活。倘若藥物皆已達到較高的劑量,患者仍持續有症狀,或左心室射出分率<35%,便要進行晚期心臟衰竭治療評估。
心室輔助器幫助改善生活品質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必須考慮進行心臟移植,然而心臟捐贈的機會相當有限,且有年齡的限制。劉國聖醫師指出,目前有另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安裝「心室輔助器(VAD,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心室輔助器是個能夠植入體內的裝置,可提供患者暫時性的循環輔助。
心室輔助器幫助改善生活品質
心室輔助器常安裝於左心室,協助將充氧血輸送到全身,恢復血液循環。劉國聖醫師說,術後會有一條電線穿出皮膚拉到體外,只要連接控制器與電池,便能讓心室輔助器運轉,取代心臟功能。
心室輔助器能夠大幅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若狀況穩定,患者便可以帶著心室輔助器回家。鄭羽廷醫師說,心室輔助器的體積很小,不會對日常生活、活動造成太大影響。
因為可以改善心臟衰竭的症狀,能讓患者行走更遠的距離,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劉國聖醫師說,目前使用心室輔助器的兩年存活率約80%,已經和心臟移植的兩年存活率相近。對於長期等待心臟移植或不適合心臟移植的患者而言,心室輔助器是另一項治療選擇。
安裝心室輔助器後,患者要每天測量心跳、血壓、體重,也要記錄心室輔助器的轉速、流量等參數。鄭羽廷醫師說,如果裝置出現警示,或有任何狀況都可以隨時與個案管理師聯繫。
心室輔助器日常照護重點
日常照護方面要每天要更換電池,小心執行傳動系統傷口換藥。鄭羽廷醫師說,請不要游泳、或泡溫泉、泡澡,以避免感染。
安裝心室輔助器後,請遵照醫囑服用抗凝血劑和心臟衰竭的藥物。劉國聖醫師叮嚀,就醫時要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有安裝心室輔助器,不可以做核磁共振檢查(MRI)。
貼心小提醒
心臟衰竭可能出現多種症狀,例如心悸、胸悶、容易疲倦、活動會喘、躺平會喘、下肢水腫、夜間頻尿、記憶變差等。鄭羽廷醫師說,若有相關問題,應及早至心臟科檢查,及早治療。
若已進展到晚期心臟衰竭,便要進行晚期心臟衰竭治療評估。劉國聖醫師說,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或不適合心臟移植的患者,可考慮安裝心室輔助器,幫助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肺癌免疫治療利器再進化:PD-L1免疫抑制劑皮下注射新劑型給藥10分鐘完成!腫瘤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葉育雯醫師表示,「雖然治療成效很不錯,但因為患者的血管條件不佳,所以每次打針和抽血都成為了挑戰,接受靜脈注射後也常出現瘀血的情況。」

PD-L1免疫抑制劑是肺癌治療的重要武器,能夠降低死亡風險、提升存活率;現在劑型進化出現皮下注射給藥,在相同的療效下,能大幅將注射時間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不須留置針頭或人工血管,降低疼痛感,因此能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反覆腹瀉、腹痛,竟是直腸腫瘤惹的禍!後腸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治療重點提醒,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反覆出現腹瀉與腹痛,曾經在多家醫院接受治療。後來又因為發現直腸腫瘤合併肝轉移,而接受切片檢查。」王照元教授表示,「病理報告顯示,患者的腫瘤是神經內分泌瘤,大家才曉得原來導致反覆腹瀉與腹痛的主因是後腸神經內分泌瘤。」

經過討論後,患者接受了手術治療,後續也使用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s, SSA)治療,減少腫瘤分泌相關荷爾蒙,幫助緩解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由此可知神經內分泌瘤的診斷、治療都相當具有挑戰性,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胃鏡縮胃適合哪些人?術後需要多久恢復?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一位50歲女性,身高162公分,原本體重約50公斤。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她在一年半內體重增加至75公斤。」鄭以勤醫師表示,「患者表示自己容易感到飢餓,即便吃飽後,很快又想進食。」

經過檢查,確認沒有其他代謝性疾病後,患者選擇接受無痕胃拉提手術(內視鏡袖狀胃縫合術, ESG)。無痕胃拉提手術是利用胃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大幅縮減胃容量。術後,患者的食量明顯減少,食慾也降低。在飲食及運動的配合下,她的體重已降至60公斤以下,生活品質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