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變暗、變模糊,原來是白內障惹禍!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提升便利、安全性,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by | 1 月 8, 2024

電視變暗、變模糊,原來是白內障惹禍!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提升便利、安全性,眼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醫師,開完白內障後,看東西變得好清楚、好明亮喔!」60多歲的王先生在術後回診時興奮地說,「之前我以為家裡電視故障,便去買了一台新電視,結果回家一看畫面還是又暗又模糊,所以就回去電器行罵了老闆一頓。想起來真是不好意思,原來是我自己白內障啊。」
 
進行白內障手術前,都會做詳細檢查並了解用眼需求。左營大學眼科診所謝宏義醫師指出,因為患者有散光,也有夜間開車的需求,所以在詳細討論後選擇使用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解決白內障的同時也矯正散光,提升視覺品質。
散光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屈光異常,謝宏義醫師解釋,散光的問題在於角膜的弧度不規則,使光線無法準確聚焦在視網膜上,產生清晰的影像。
「散光大多是天生的,因為人類的角膜通常不是完美的圓弧,所以散光的比例相當高,可能八、九成以上的人口或多或少有散光的狀況。」謝宏義醫師說,「如果散光超過100度,對視線的清晰度就有蠻大的影響。」
散光影響視力與安全
散光會使視覺品質下降,導致視力模糊。謝宏義醫師說,尤其在晚上看路燈、車燈都會散開,對行車安全造成影響。
隨著年紀增長,眼睛退化,角膜的形狀會有些微變化,散光度數可能增加。謝宏義醫師說,水晶體的退化往往會更加明顯,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慢慢變得混濁,形成所謂的白內障。
「到了一定年紀,每個人都會出現白內障,差別在於退化的速度。」謝宏義醫師說,「就好像有些人三十多歲就有白頭髮,有些人到五十歲才有白頭髮。」
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曝曬過多紫外線、高度近視、眼睛外傷、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謝宏義醫師說,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二十年前白內障手術的患者大多是七、八十歲,現在有許多患者在五、六十歲便到了需要手術的程度。
白內障可能導致失明
出現白內障後,外界光線無法順利通過混濁的水晶體,患者就好像是隔著毛玻璃在看東西。謝宏義醫師說,隨著白內障惡化,看東西會越來越模糊,視野也越來越暗。所以患者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可能會感到視野變得很明亮,煥然一新的感覺。
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同時解決散光、白內障
在白內障初期,醫師可能會開一些藥水,稍微延緩白內障的進展。謝宏義醫師說,但是在白內障中期之後,任何藥水都沒有實質幫助,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白內障手術,移除老化混濁的水晶體,放入新的人工水晶體。
早期的人工水晶體是單一個焦點,遠距離能夠看的很清楚,至於中、近距離,就要配戴老花眼鏡。謝宏義醫師說,隨著光學科技的發展,人工水晶體的功能已有很大幅度的進展。從單焦點進展到多焦點,然後又從焦點型人工水晶體進展到能夠延長視覺景深的焦段型人工水晶體。
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可以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並延長視覺景深,改善中距離視力。謝宏義醫師說,中距離大概就是一個手臂的長度,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使用中距離視力,例如切菜、煮飯、打電腦、打麻將、開車看看導航等。
對白內障患者而言,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可以滿足大部分的用眼需求,對日常生活較為方便。晚上開車的時候,延焦段人工水晶體較不會出現眩光或光暈的問題,減少視覺干擾,有助提升安全性。因為材質穩定,能夠減少二次白內障的機會。
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同時解決散光、白內障
處理白內障時,一定要留意散光的問題,謝宏義醫師提醒,散光超過100度便會影響視力清晰度。利用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散光,才能在術後達到較佳的視覺品質,也不用額外佩戴矯正散光的眼鏡。
矯正散光時,需要將人工水晶體固定在特定角度。謝宏義醫師說,延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透過新一代散光矯正技術,強化術後穩定性,準確矯正散光,能夠提升視覺品質,對生活便利性與安全性都有幫助。
相較於早期的人工水晶體,目前的人工水晶體有長足的進步,已可同時處理遠視、近視、散光等問題。謝宏義醫師說,接受白內障手術前,請與醫師詳細討論,根據需求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為什麼骨齡會超前?兒童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十歲的小豪骨齡竟然高達十三歲!!媽媽好擔心小豪會因而長不高,一進診間就著急地要求邱醫師給小豪性早熟的針劑治療,甚至詢問能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然而,經邱醫師詳細理學檢查,小豪當時沒有任何第二性徵,根本還沒開始青春期發育! 身高153公分(超過第95百分位),體重卻重達65公斤(BMI超過第99百分位),屬於肥胖體格。近一年來體重也增加了近10公斤!原來,小豪的骨齡超前是因為肥胖與快速增加體重所致。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