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觀念再進化!血糖控制、器官保護、體重管理應該兼顧,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by | 12 月 21, 2023

糖尿病治療觀念再進化!血糖控制、器官保護、體重管理應該兼顧,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這位年輕人雖然才30多歲,但因肥胖的關係,已有高血糖、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廖國盟醫師指出,「為避免併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我們建議他積極接受治療,在控制血糖、血壓的同時也保護器官,及早把體重減下來也能降低中風風險。」
 
醫師評估後,決定使用口服降糖藥搭配GLP-1針劑治療,而在了解體重控制的重要性後,患者也相當配合,按時用藥並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半年後不僅血糖、血壓明顯改善,更成功減重10%,讓患者很開心、也有信心維持治療。
廖國盟醫師指出:「近年糖尿病治療觀念持續進步,不只要控制血糖,更要及早管理危險因子、保護器官!」
ADA/EASD糖尿病治療準則看糖尿病治療進化至「去階層化時代」
廖國盟醫師說,糖尿病的治療,有兩個很重要的國際學會的治療指引需要參考,第一個是美國糖尿病學會(ADA)。ADA從1989年起,每年由專家研討出新年度治療照護建議;第二個是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EASD成立於1965年,是歐洲規模最大、最具公信力的糖尿病會議。而這兩大學會,每年都會根據最新的研究證據,發布ADA/EASD共識報告。而這個共識報告,也成為各國醫界的糖尿鰾治療的重要準則。
近年來,ADA/EASD共識報告建議的糖尿病治療策略,歷經幾次重要的典範轉移,糖尿病治療的目標也隨之改變。廖國盟醫師指出,1997年UKPDS研究發現,每1%的糖化血紅素下降,能大幅減少大小血管併發症〔1〕,所以治療指引進入以控糖為中心的治療策略〔2〕。因此建議血糖愈低越好,最好能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然而 2008年發表的ACCORD 研究,卻發現低血糖的發生,反而會增加心血管死亡〔3〕。因此第二個重要典範轉移,則是不只控糖達標,還要避免低血糖發生〔4〕。因此能降血糖,又不會造成低血糖的藥物逐漸風行。 
糖尿病治療的重要轉折點,來自一系列糖尿病藥物的心血管安全性的臨床試驗結果。結果意外發現:腸泌素和SGLT-2抑制劑類似物不僅安全性無虞,更有額外心血管及腎臟保護的效果〔5〕。而這個心腎保護的效果,更是獨立於控糖之外。治療共識也迎來第三次典範轉移〔6〕,從控糖為中心自此跨入「器官保護優先」的時代。
廖國盟醫師說,「然而,如果我們關注心腎器官保護,除了加上器官保護的藥物之外,還得回頭關心三高是否控制得當。更進一步,三高背後的主要成因,也就是肥胖,也得要適當管理。如果能夠透過體重管理,同時改善血糖、血脂、血壓,進一步達成器官保護效益,這樣才能夠想要達到全方位的治療」。所以2023年治療共識產生第四次典範轉移〔7〕,進入「去階層化時代」。治療指引將血糖控制、器官保護、體重管理、危險因子防治視為糖尿病治療的四大象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也因此,同時對四大象限治療皆有益處的腸泌素藥物與SGLT-2抑制劑,在糖尿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腸泌素與SGLT-2抑制劑,重要性大大提升
最新糖尿病治療目標:兼顧血糖、體重、器官保護打造治療好循環
腸泌素藥物與SGLT-2抑制劑在治療共識中展露頭角,這些藥物除了能控糖,對心臟、腎臟亦能發揮保護效果,國際指引中就建議如果糖尿病患併有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或是慢性腎臟病,應優先使用這些藥物治療〔7〕。
    
除了心腎器官保護,體重控制亦是現階段糖尿病治療相當重要的一環。研究顯示,腸泌素類似藥物與SGLT-2抑制劑在體重管理上皆具成效〔8〕。廖國盟醫師解釋,SGLT-2抑制劑會讓多餘的糖份從尿液排出,腸泌素藥物則是因為具有多重機轉,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降低食慾、延緩胃排空等,幫助患者控糖,同時達成體重控制。
貼心小提醒
廖國盟醫師提醒,剛開始使用腸泌素藥物時,可能會出現噁心、腸胃不適的副作用,因此建議患者可以從低劑量開始適應、再慢慢調整,飲食方面則要盡量細嚼慢嚥,避免油膩食物,一般來說副作用都會逐漸獲得改善,有需要的患者應諮詢醫師專業意見後依照醫囑使用,積極控糖、找回健康人生。
參考資料:
1. BMJ. 2000 Aug 12; 321(7258): 405–412. 
2. Diabetes Care. 2009 Jan; 32(1): 193–203. 
3. ACCORD Study Group, NEJM 2008, 358 
4. Clin Diabetes. 2015 Apr; 33(2): 97–111. 
5. Cardiovasc Diabetol. 2022 Aug 4;21(1):144. 
6. Diabetes Care 2018 Dec;41(12)2669-2701. 
7. Diabetes Care 2022;45(11):2753–2786 
8. BMJ Open. 2023 Mar 7;13(3):e061807.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位50多歲男性,診斷肝癌時腫瘤已經接近10公分,且有脊椎骨的轉移,屬於晚期肝癌。」許偉帆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恰好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利用雙免疫合併療法作為治療。」

接受雙免疫合併治療的成效顯著,腫瘤逐漸縮小,讓病情得相當好的控制。從發現至今已有兩年時間,目前胎兒蛋白、PIVKA-II等指數正常,而且不管是電腦斷層掃描、骨頭掃描都沒有找到腫瘤存活的跡象,患者已回到工作崗位,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已是男性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有上升的趨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張議徽醫師指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第四期,常出現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淋巴結、肺臟、肝臟等。 因為雄性激素會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抑制療法扮演重要的角色。張議徽醫師說,傳統的荷爾蒙抑制療法可以降低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不過在經過一、兩年後,攝護腺癌可能發展出抗藥性,稱為「去勢抗性」,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