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很危險!即使沒症狀,也可能中風,治療保養重點提醒,心臟科醫師圖文解說

by | 12 月 20, 2023

心房顫動很危險!即使沒症狀,也可能中風,治療保養重點提醒,心臟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50多歲的患者,在上班時突然心肌梗塞,而被送到急診室。」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病房主任林恆旭醫師指出,「經過緊急處置,撿回一條命,也順利出院,回到職場。」
 
患者原本都定期回診拿慢箋,不過有次回診時,患者竟然是被用輪椅推進診間,已半身不遂也無法言語,顯然是腦中風。林恆旭醫師說,患者有心房顫動,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所以平時都有開立抗心律不整與抗凝血藥物,以避免血栓形成。但是家屬抱怨說,患者自認沒有症狀,所以不願意按時服藥,偶而才吃一次藥,結果中風真的就發生了。
「看診時我們都會一再提醒病人,雖然心房顫動沒有明顯症狀,吃藥好像也沒什麼感覺,不過這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林恆旭醫師說,「如果等到中風、癱瘓臥床,吃藥是來不及的。防患於未然,避免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吃藥預防!」
我們的心跳是由規律的電氣訊號所驅動,促使心肌有效收縮。林恆旭醫師指出,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的影響,導致心房肌肉無法正常收縮,而心室收縮的速度也會變得忽快忽慢。
心房顫動發作時,患者可能感到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等症狀〔1〕。林恆旭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而不曉得自己有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尤其是持續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林恆旭醫師說,因為持續處於心房顫動的狀態下,患者就習慣了。根據經驗,可能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持續性心房顫動病人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
「很多老人家常常是因為其他問題就診,被醫師發現心跳不規則,才轉介到心臟科治療。」林恆旭醫師說,「因為沒有症狀,患者便容易輕忽,但是心房顫動其實相當危險!」
一方面心房顫動會使心臟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林恆旭醫師說,另一方面心房顫動會導致血流不順,而在心臟裡形成血栓,當血栓脫落、流進血液循環時,便會導致各種嚴重共病症。血栓流到腦部,造成腦中風〔2〕;流到心臟,造成心肌梗塞〔3〕;流到腸系膜,造成腸中風〔4〕;流到周邊動脈,造成肢體中風〔5〕。這些共病症往往會造成失能,甚至死亡。
心房顫動不處理當心中風
心房顫動容易出現在老年人,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林恆旭醫師說,其他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抽菸、喝酒、肥胖、甲狀腺機能亢進等〔6〕
心房顫動治療保養重點提醒
心房顫動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一定要積極治療。林恆旭醫師說,除了可以讓心房顫動的症狀改善,也可以穩定心臟功能、減少未來中風的機會。
心房顫動的治療原則是預防中風、矯正心律、處理共病。林恆旭醫師說,臨床上會以CHA2DS2-VASc Score評估風險,若風險較高就建議使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形成,降低中風的機會〔7〕
服用抗凝血劑是為了長期預防,服藥之後可能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是千萬不可任意停藥,以免中風猝然發作。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降低中風機會
矯正心律的方法包括藥物和手術,目的是幫助心臟跳動恢復正常心律。林恆旭醫師說,儘早矯正心律可以穩定心臟功能,降低心臟衰竭的機會,並預防血栓形成。目前有副作用較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8〕,幫助提升治療順從度。若在使用藥物後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和醫師討論,逐步調整,找到適合的藥物與劑量。
處理共病是心房顫動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血壓、血糖、血脂都要控制達標。林恆旭醫師說,建議採取健康飲食習慣與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持理想體重。抽菸、喝酒、熬夜都可能刺激心房顫動發作,請盡量避免。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等症狀,但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
2、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臟衰竭,並大幅增加中風的危險,即使沒有症狀也要積極治療。
3、 心房顫動的治療原則是預防中風、矯正心律、處理共病。抗凝血劑可避免血栓形成,降低中風的機會;矯正心律能穩定心臟功能,預防血栓形成;各種共病都要妥善處理,以減少併發症出現的機率。
4、 治療心房顫動不僅是為了改善症狀,更重要的是長期預防,避免中風。
◎ 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用藥知識與風險,前往問診便利貼
◎ 了解十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前往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

參考資料: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2. Alshehri AM.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iew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ventive therapy. J Family Community Med. 2019;26(2):92-97.
3. Violi F, Soliman EZ, Pignatelli P, Pastori 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J Am Heart Assoc. 2016;5(5):e003347. Published 2016 May 20.
4. Bala M, Kashuk J, Moore EE,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World J Emerg Surg. 2017;12:38. Published 2017 Aug 7.
5. Spanos K, Athanasoulas A, Argyriou C, Vassilopoulos I, Giannoukas AD. Acute limb ischemia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 Angiol. 2016;35(5):510-515.
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
7. Komen JJ, Pottegård A, Mantel-Teeuwisse AK, et a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stroke ris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Eur Heart J. 2022;43(37):3528-3538.
8.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ronedarone from clinical trials to real-world evidence: implications for its us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MAT-TW-2301717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不是虛驚一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其實是中風前兆!五個指標告訴你風險

我們常說的「中風」代表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導致腦部沒有氧氣而失能。而一般口語所說的「小中風」,代表著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其實原理也是像中風一樣,送往腦部的血液供給被阻斷了,只是症狀沒有持續很久,在24小時內,腦部的血液循環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