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腦轉移就沒救? 新一代EGFR標靶藥物突破屏障

by | 11 月 6, 2023

 

記者:呂佳恆報導

面對「癌症死亡第一名」的肺癌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元的治療選擇,如今更進入精準醫療年代,臨床上,已能依據患者癌症基因表現量身訂做專屬治療方式,即使後續出現抗藥性,也可進行基因檢測找出新的基因突變,透過標靶藥物再對症下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涂智彥醫師指出,比起免疫療法、化療,目前最能提升非小細胞肺癌存活率又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治療就屬標靶藥物治療。



EGFR基因突變預後差 新一代標靶藥物助延緩惡化

臨床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分為標靶、免疫以及化療等三種治療方式。醫師解釋,肺腺癌最常見就是 EGFR 基因突變,預後也比 ALK 基因突變較差,目前標靶藥物的發展推陳出新,根據臨床實證,最新一代的藥物治療效果對疾病惡化的控制佳,且對腦部的轉移性腫瘤有較佳的療效。


腦部穿透力足夠 新一代標靶藥物降低腦轉移

涂智彥醫師說明,過去的標靶藥物對於腦部穿透力差,因此即便使用標靶藥物,肺腺癌仍約20至30%的風險會轉移至腦部,不可控因素多。但目前臨床上新一代標靶藥物已能降低腦轉移不可控的風險,因小分子藥物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中治療;大型臨床研究也證實,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為第一線病患治療,因有足夠的腦部穿透力,能顯著降低腦部腫瘤惡化的風險。但藥物治療仍具有風險,例如標靶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皮膚症狀等,因此臨床上醫師仍會根據專業判斷,考量藥物的療效、副作用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合適的用藥選擇。


肺癌末期發現基因突變 改服標靶藥物控制病情

臨床上,一名41 歲女性,平時沒有抽菸習慣,但在今年一月的時候因為呼吸喘促、骨頭痛、走路不穩來到我們醫院就診,經診斷為肺腺癌第四期,出現骨頭、腦部與肋膜肺部的轉移,病情嚴重。透過基因檢測診斷為 EGFR 第 19 外顯子缺失,於是從今年一月開始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後續追蹤腦部的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腦部腫瘤獲穩定控制,且她的呼吸困難症狀也得到明顯的改善。目前病人狀況穩定,她也計畫本月要去日本大阪旅遊,這表明癌症得到穩定的控制,病人得以回復正常生活。


治療晚期肺腺癌關鍵 醫師:接受基因檢測

事實上,以亞洲人而言,肺腺癌多發生於不抽菸女性,且因早期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都已是末期,甚至有逐漸年輕化現象,其中根據台灣各大醫學中心統計,晚期肺腺癌患者平均六成皆屬於EGFR基因突變,已是台灣女性常見的肺癌種類。

涂智彥醫師建議,若確診為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都應接受基因檢測,藉由基因檢測找出基因突變的致病原因,才能幫助醫師精準治療,針對突變基因進行阻斷,才有機會抑制病情持續惡化。目前肺癌基因檢測也有健保給付,幫助晚期肺癌病人延緩病情惡化,尋找治療利器。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阿茲海默、巴金森、血管、水腦、酒精,失智原因很多種,重點整理告訴你,醫師圖文懶人包

失智通常指的是腦部功能變化,且腦部功能變化的程度超越了一般老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語言、記憶、和決策,造成患者記憶力變差,難以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瑣事,以及出現行為和人格的變化。大家最常聽到的失智大概是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不過其實失智還有很多種類,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疾病表現的症狀、進展也不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看各種不同的失智。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忽視肢端肥大症,多種共病跟著來!積極追蹤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50多歲的女士,在甲狀腺癌治療完成後,便定期回診追蹤。」陳怡文醫師表示,「由於COVID-19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直到疫情結束,有次患者回診時終於拿下口罩。當時我突然發現患者的下顎突出、鼻翼變寬,這是肢端肥大症的典型表現。」

經過檢查,確定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影像檢查也發現腦下垂體腫瘤,於是便安排手術治療,目前也在門診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