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望逆轉肝硬化、降低肝癌風險,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by | 7 月 19, 2023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望逆轉肝硬化、降低肝癌風險,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圖文解析

「醫師,這次的抽血報告還好嗎?」30多歲的陳先生問。

「數值又進步了!」醫師翻開病歷說,「這次的血小板是16萬/UL,已經在正常範圍。」


「肝硬化的狀況呢?」陳先生問。

「肝臟也有漸漸改善喔。」

患者從小便是B型肝炎帶原,但都沒有追蹤治療。當初到門診檢查時,已進展到肝硬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洪肇宏醫師指出,正常的血小板濃度約15萬/UL至45萬/UL,患者的血小板濃度只有5萬/UL,相當不理想。

經過討論後,患者開始接受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能夠有效降低體內的病毒量。洪肇宏醫師說,經過長期治療後,我們能觀察到肝臟的狀況逐漸改善,血小板濃度也回復到正常範圍內。

「B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及早接受治療。」洪肇宏醫師強調,「肝硬化是有機會逆轉的!」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B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洪肇宏醫師說,B肝帶原者多數沒有症狀,必須抽血檢測才知道是否有B型肝炎帶原。過去,台灣有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是經由母嬰傳染,也就是由媽媽傳給嬰兒。如果知道母親有B型肝炎的民眾特別需要去檢測,確認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帶原。


B型肝炎病毒可能爆肝又致癌

B型肝炎病毒在造成慢性肝炎的時候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讓人輕忽。洪肇宏醫師說,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倦怠、噁心、食慾不振、黃疸、茶色尿等症狀。如果出現猛爆性肝炎,會導致嚴重黃疸、肝腦病變,患者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B型肝炎病毒可能爆肝又致癌

長期發炎的肝臟會漸漸進展為肝硬化,洪肇宏醫師說,患者可能出現腹水、黃疸、凝血功能障礙、食道靜脈瘤出血、肝昏迷等狀況。

過去B型肝炎的治療是使用干擾素,採用皮下注射,副作用較多,效果也不甚理想。洪肇宏醫師說,目前大多使用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透過抑制病毒複製,有效降低血中的病毒量。

新一代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採用口服,一天一顆,且不會受到飲食影響,可於飯前或飯後使用。此外,新一代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較不受肝、腎功能影響,不須隨肝、腎功能調整劑量,便利性高。相較於干擾素類藥物,口服抗病毒藥的副作用較小。

新一代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有效降低病毒量

接受治療時,請留意幾個重點。洪肇宏醫師提醒,第一個是要規則服藥、一天一顆,不可以任意改成兩天吃一顆或三天吃一顆,因為藥物濃度不穩定容易使病毒產生突變。第二個是要規則追蹤,因為病毒可能產生抗藥性,所以在服藥期間,必須規則追蹤,若發現有抗藥性,便得更換藥物。第三個是在療程結束後,也要按時回診,因為B型肝炎病毒可能再復發,而有產生急性肝炎的可能性。

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都有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洪肇宏醫師說,這些慢性病的藥物與口服抗病毒藥物大多沒有衝突,患者在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時,也可以服用原來的藥物。因為新一代口服抗病毒藥物,不需要因為肝腎功能來調整劑量,對慢性病患者較為方便。

免費篩檢、積極治療B型肝炎

「在健保提供的療程結束後,患者一定要規則追蹤。」洪肇宏醫師說,「因為約5%患者會產生急性肝炎,約1%患者會產生猛爆性肝炎,必須提高警覺。如果擔心停藥後出現急性肝炎的風險,也可以選擇自費使用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持續抑制B型肝炎病毒。」

接受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雖然無法根治B型肝炎,但是長期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有助於改善肝臟的狀況,可望逆轉肝硬化,而且也能夠將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貼心小提醒

B型肝炎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但是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卻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忽略。洪肇宏醫師說,目前國健署有提供免費肝炎篩檢,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都可以接受一次B型、C型肝炎篩檢。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型肝炎帶原,請趕快至醫療院所篩檢。

目前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抑制B型肝炎病毒,請務必把握治療時機!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今天不想練太多,簡單全身動一動,保持血循通暢

今天不想練太多,簡單全身動一動,保持血循通暢

今天來做做讓肌筋膜伸展的基礎有氧,在家簡單動一動,讓我們身體活絡起來,你會覺得舒服多了! 腳踝手腕熱身 臀後推或深蹲 前傾轉體展臂 上背部畫圓 髖畫圓 側弓步→臀後推 側弓步→臀後推 弓步→腿後側伸展 弓步→腿後側伸展 高抬膝→踢腿 最後收操...

釔-90微球放射治療,幫助晚期肝癌降期、改善預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釔-90微球放射治療,幫助晚期肝癌降期、改善預後,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晚期肝癌患者,發現時腫瘤約 10 公分,而且已經侵犯門靜脈。」余俊彥醫師表示,「經過討論後,決定接受釔-90 治療,從肝動脈注入釔-90 微球進行體內放射治療。」
三個月後的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縮小到約 4 公分,於是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已經過 4 年,患者的狀況穩定,沒有復發的跡象。

竟然不是青春痘! 一顆顆容易被誤認的小膿包–芽孢菌毛囊炎

竟然不是青春痘! 一顆顆容易被誤認的小膿包–芽孢菌毛囊炎

阿俊今年十八歲,這幾個月來一直受痘痘困擾著。「我知道我的皮膚很油,可是這些痘痘真的很討厭,在額頭、臉頰下方到下巴、脖子、和後背都有。而且有時候還很癢,我得用個冰水巾冷敷才能降低這些癢感。」為了這些狀況,阿俊每天認真的服用抗生素與擦痘痘藥膏,然而總是不見起色。

經過醫師檢查,阿俊發現自己的狀況是芽孢菌毛囊炎(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也可稱Malassezia Folliculitis),而不是青春痘。經過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後,阿俊終於擺脫了這些一顆顆的小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