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歲妙齡女沒心跳突然倒下 藉3D立體定位電燒保命

by | 5 月 9, 2023


記者:王冠廷報導

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工作時失去心跳與呼吸突然倒下,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簡稱AED)急救下,恢復生命徵兆,到醫院後發現竟然是罕見先天性心臟病WPW症候群患者,因為較常人多了一束傳導組織,導致嚴重心律不整,具極高猝死危機。幸好在主治醫師實施3D立體心臟電燒手術後,成功去除心臟不正常放電點位,讓心臟恢復穩定跳動,也讓猝死風險大幅降低。



心房顫動中風、猝死機率高 藥物控制不佳可考慮心導管電燒

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內科許竹佑醫師表示,心律不整起因於神經放電異常,使心臟肌肉不正常收縮,導致心跳不規律。其中心房顫動約占心律不整中的兩成,隨著年紀上升,心房顫動發生機率也會跟著增加。

一旦心房顫動發生,血液很容易在心房中凝結成血栓,再隨著血流到大腦、肺部、冠狀動脈等部位。許竹佑醫師說明,因為心房顫動很容易引發中風、肺栓塞、心肌梗塞等致命情況,患者確診後,首先會使用藥物控制,也可以輔以抗凝血劑降低血栓出現機會,但若藥物控制下效果不如預期,就會考慮利用心導管電燒方式,更加積極地消除心房異常放電點位,讓中風、猝死風險降到最低。


由平面變立體!最新3D立體定位大幅提高成功率

許竹佑醫師解釋,實施電燒手術期間,醫生必須不斷確認心導管位置,傳統會使用X光不斷照射的方式來確認,患者因此需負擔暴露在高輻射環境的風險;且由於X光攝影僅能平面顯示,因此非常仰賴醫師本身經驗與對於生理結構的知識,才能將平面影像在腦中轉換成立體認知,手術難度非常高,較難確保完全精準地電燒異常點。

隨時醫療與時俱進,目前心臟電燒已有3D立體定位新技術的加入,可以改善上述風險。許竹佑醫師強調,透過3D立體定位系統的協助下,現在醫師已經可以在儀器上,直接看到心導管周邊的立體圖像,不僅不用在以前需要大量使用X光,完全免除輻射暴露疑慮外,還可以提供如GPS一樣精準的定位,醫生可以快速判斷心導管位置,不會有視覺誤差,針對異常點進行精準電燒。


肩擔南桃園健康重任! 國軍桃園總醫院心導管室全方位提升醫療品質

目前南桃園地區的急重症醫療中心,在心臟電燒手術上有導入3D立體定位系統的就只有國軍桃園總醫院。許竹佑醫師提到,國軍桃園總醫院位於南桃園龍潭區,在2000年1月1日成立心導管室,一直以擔負著維護周遭民眾健康為己任,在心導管室主任黃立言醫師的規劃下,為致力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心血管疾病照護,積極安排院內主治醫師前往三軍總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與林口長庚等國內一級醫學中心,接受心臟電生理介入訓練,引進3D立體定位系統等先進設備,目前國軍桃園總醫院已成立心律不整電燒專業團隊,也已累積為數不少例的3D心臟電燒手術案例,讓患者們不需舟車勞頓,在地就能擁有高品質的治療與照護。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 建議多與主治醫討論治療選擇

許醫師也提醒,許多民眾聽到要動心臟手術時都會感到擔心,甚至產生抗拒,但其實以現在的醫療技術,心臟電燒已經十分進步與安全,有許多輔助技術可搭配選擇,如3D立體定位時所需使用的電極貼片,目前也已獲得健保有條件給付,故建議患者可視自身需求,多與醫師詢問與討論,以成功控制疾病與減少併發症產生。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位50多歲男性,診斷肝癌時腫瘤已經接近10公分,且有脊椎骨的轉移,屬於晚期肝癌。」許偉帆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恰好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利用雙免疫合併療法作為治療。」

接受雙免疫合併治療的成效顯著,腫瘤逐漸縮小,讓病情得相當好的控制。從發現至今已有兩年時間,目前胎兒蛋白、PIVKA-II等指數正常,而且不管是電腦斷層掃描、骨頭掃描都沒有找到腫瘤存活的跡象,患者已回到工作崗位,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健保延長給付年限!新一代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對抗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泌尿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在台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已是男性癌症的第三名,死亡率也有上升的趨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張議徽醫師指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第四期,常出現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淋巴結、肺臟、肝臟等。 因為雄性激素會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抑制療法扮演重要的角色。張議徽醫師說,傳統的荷爾蒙抑制療法可以降低體內的雄性激素濃度,發揮抑制腫瘤的效果,不過在經過一、兩年後,攝護腺癌可能發展出抗藥性,稱為「去勢抗性」,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