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容易輕忽喘、疲、累,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存活率下降,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by | 2 月 24, 2023

年長者容易輕忽喘、疲、累,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存活率下降,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80多歲的張阿姨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瓣膜開口已狹隘至0.6公分,卻因無感到症狀而拒絕手術治療,後續追蹤至狹隘處小於0.4公分時,才聽從醫師建議進行人工瓣膜置換,張阿姨術後體能躍進,才驚覺過往爬一樓就必須休息的狀況,其實就是發生瓣膜狹隘而未自覺。


臺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紀乃新醫師表示,一般70歲以上長者,若主動脈瓣膜開口面積接近1平方公分或者以下,每年恐會持續狹窄約0.1公分,而開口面積狹窄至1平方公分以下,建議應介入治療,但台灣的銀髮患者忍耐度高、病識感較不足,很多患者暈倒後才願意治療,而錯失黃金的心臟治療期。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病程進展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狀勿輕忽,嚴重者存活僅一年

瓣膜像是心臟裡的門及開關,當心臟收縮時,瓣膜會打開,讓血液朝著主動脈方向前進,而瓣膜的葉片非常柔軟、像紙一樣薄;隨著年紀增長,瓣膜鈣化就會增厚,造成狹窄,是高齡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平均發生在80到90歲。

輕度的瓣膜狹窄,理論上可以和平共處,但當瓣膜開口面積小於1平方公分時,定義為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主要症狀有四種:第一種就是完全沒症狀,但存活率也會比正常人低, 需透過定期檢查追蹤發現疾病。

第二種症狀是胸痛、胸悶,出現時間很短暫,多半發生於固定運動量之後,只要休息2、3分鐘就改善,造成許多人常忽略此現象,而這類患者若不接受治療存活率約剩5年左右,進行治療就會改善。

第三種症狀是暈倒,主動脈瓣膜狹窄時,心臟壓縮出去的血量會變少,而壓力也會增加,所以狹窄到某個程度,就可能發生猝死或是暈倒,這也表示存活率可能剩2至3年。最後一種就是心臟衰竭,這類患者身體運動功能下降、心臟功能也退步,存活率可能只剩1至2年。紀乃新醫師提醒,病症跟存活率息息相關,一旦出現,請盡快就醫檢查。


心臟瓣膜手術複雜度高,術式應首重安全性

心臟手術首重「安全性」,其次是「有效性」,根據患者不同狀況選擇術式,能讓患者之後的10年、20年或是更久時間都功能正常。確定能達到安全有效的目標,醫師進而才考慮第三點: 減少疼痛或縮短恢復期。

紀乃新醫師說明,傳統開胸手術因醫師視野較全面,是治療心臟最安全的術式,所有經過成熟訓練的心臟外科醫師都能施行,而小傷口手術(上胸腔切開術、右前側開胸術等)或微創手術,具備讓病人出血量較少、疼痛減少、住院時間縮短、較快恢復正常生活的優點,但從另一角度想,這類手術更需要有純熟技術的團隊,擁有完善器材的院所才能評估及施行。

不同年齡患者不同瓣膜材質的選擇


個人化醫療評估 選擇最適合瓣膜材質

瓣膜分為機械瓣膜跟組織瓣膜兩大類;機械瓣膜又稱金屬瓣膜,是由醫療級碳纖維及金屬製作而成,最大好處是使用年限長、再開刀機會低,但須終生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形成。一般建議50歲以下的患者應需考量耐久性、優先可選用機械瓣膜。

組織瓣膜又稱生物瓣膜,通常是從豬的主動脈瓣膜或牛的心包膜取得,退化的速度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年紀,以及不同生物瓣膜的製程有關,越年輕、代謝越快,使用強度越大,導致退化速度較快,但患者不必長期或終身服用抗凝血劑、可以有較高的生活品質,一般建議60歲以上患者優先考慮使用。

可擴乾式瓣膜

紀乃新醫師補充,目前也有較新的乾式瓣膜選擇,臨床實驗顯示,較傳統生物瓣膜耐用年限更久。且若患者未來需進行二次手術時,過往第二個瓣膜會受限於第一個瓣膜的框架,新瓣膜需選擇更小尺寸,對於年長者風險較高。但新型乾式瓣膜,具可擴張的支架設計,便於進行瓣膜再置換手術,二次手術可僅透過經導管術式置放新瓣膜,幫助較無法再次承受開胸手術風險之病人。

紀乃新醫師再次提醒,大部分做完主動脈瓣膜手術的病人,體能狀況都會可以有明顯改善,若有前述症狀者切勿輕忽、更勿視為老化應有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找出病因,透過積極治療,能恢復生活品質、享受自由自在的行動力!

紀乃新醫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縮小胃容量助減輕體重,新式訂書針縫胃解析,劉家嘉醫師圖文懶人包

縮小胃容量助減輕體重,新式訂書針縫胃解析,劉家嘉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二十多歲的女士,在生產後合併壓力性肥胖,進食量真的很大。」劉家嘉醫師表示,「因為健康檢查顯示有脂肪肝,且肝功能及膽固醇偏高,再加上大食量,自己藉由飲食和運動的效果一直很有限,所以讓她決心積極尋找醫學方式來治療她的肥胖問題。

經過詳細和病患討論後,她決定接受訂書針縫胃手術,利用胃鏡於胃內進行胃部體積縮小,幫助減少進食量。劉家嘉醫師說,術後不久,她已減少了14公斤,肝功能已恢復正常,目前仍持續追蹤與控制中,相信3個月即可順利達到理想體重。」

女性血壓上升比男性更快?高血壓不是男性專屬!破解性別差異與心血管風險!

女性血壓上升比男性更快?高血壓不是男性專屬!破解性別差異與心血管風險!

我們經常談到血壓控制的重要性,告訴大家即使暫時間你沒有體驗到高血壓直接帶來的不適,但長期的血壓高還是會造成血管內的變化,影響到身體許多器官的健康,尤其是大血管、腦部、腎臟、心臟都會因為高血壓而受損。也就是說,心血管疾病通常是血壓控制不良的結果,讓血管硬化,增加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 許多人會有個印象:「應該是男生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吧!」 甚至有人會說:「女生大概要等到停經以後才會有血壓問題啦,如果在五十歲以下不會怎樣啦,不用吃血壓藥。」...

兒童多發性硬化症,提早發現、持續治療才能避免殘疾,口服藥物提升便利性與遵從度,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兒童多發性硬化症,提早發現、持續治療才能避免殘疾,口服藥物提升便利性與遵從度,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需要長期打針治療,以降低復發的機會。」成大醫院兒童神經科余文豪醫師指出,「由於患者正值青少年,相當在意同儕的眼光,非常不願意在學校打針,所以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也讓病情反反覆覆。」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口服藥物可以提升便利性與治療遵從性,幫助患者把病情控制穩定,減少復發次數,才能避免失能或殘疾!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