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風濕疾病遺傳問題多 精準健康照護助妥善控制

by | 1 月 6, 2023


記者:陳佳慧報導

「家人有免疫風濕疾病,我也會有嗎?」這是許多病患家屬最常見的疑問。臺中榮民總醫院日前舉辦「2022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現場邀請院內多位專科醫師提供最新治療新進展及生活建議,並解答各種疑難雜症。



免疫風濕疾病種類多 這可能是危險因子

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指出,免疫風濕疾病的種類複雜,各疾病的症狀表現、治療方式都不同,其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最大宗,其次是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皮肌炎。

遺傳是免疫風濕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許多病友的家人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也會罹病?黃文男舉例,家族中若有人罹患紅斑性狼瘡,一等親罹病率約10%,若是同卵雙胞胎,罹病率增加為40%;而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他免疫風濕疾病,也都有類似情形。

「不是有免疫風濕遺傳基因就會罹病!」免疫風濕科陳信華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具有HLA-B27基因,但不代表父親罹病,孩子一定會罹病,目前也不建議透過篩檢找出遺傳基因,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已發病、有症狀卻不自知的病患。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體內從剛開始產生抗體到關節發炎,再到有症狀就醫,平均確診時間需耗時約3~5年,甚至有發病10多年才被診斷的個案,若能及早診斷,就能妥善控制疾病。


屬多基因遺傳病 透「精準健康照護」制定個人化醫療

黃文男說明,免疫風濕疾病屬於多基因遺傳疾病,也與環境有關,如抽菸、牙周病,都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但每位患者受到基因、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不一,透過計算危險風險因子評分,即可預測罹病的機率有多大,再加上抽血、影像檢驗數據及臨床診斷,更能及早診斷及預測是否會發病。

陳信華認為,免疫風濕疾病治療應朝向精準健康照護,也就是所謂的個人化或客製化醫療,有遺傳基因者可進一步抽血檢查類風濕因子、CCP抗體,搭配超音波檢查是否有關節發炎的情形,及早用藥治療;而未有症狀者,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健康行為做起,如戒菸、定期洗牙、避免壓力大及定期回診。

陳信華也提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可讓病人及家屬共同決定治療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小分子口服免疫調節劑。另外,針對共病以「多專科照護」,如免疫風濕疾病患者常見的間質性肺病,醫療團隊應包含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科、病理科,共同評估患者的疾病嚴重度、活動度及藥物的使用。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