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防腦中風五原則】糖尿病控制不好危機多 中風機率為常人兩倍!

by | 12 月 13, 2022


記者:黃心瑩、吳儀文報導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一直是名列前茅,即使存活後通常仍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其中糖尿病患者中風機率更是一般人的2倍。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指出,在腦中風患者當中,大概四成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脂共稱為危害心血管的三高。



糖尿病患中風機率高 配合醫囑並監測血糖監測

腦中風分為出血型腦中風、缺血型腦中風兩個類型。糖尿病患者較容易引發的是缺血型腦中風,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而糖尿病引發中風的因素多元,台中榮總神經科陳柏霖醫師表示,糖本身就是一種發炎因子,會導致細胞激素、發炎性激素上升,高血糖則會造成內皮細胞破壞。內皮細胞受損、血管發炎,便會造成血管壁硬化狹窄、血管彈性下降等情形,影響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一旦血液容易凝集,就有可能進一步造成栓塞中風。

要避免糖尿病引發腦中風,需好好控制血糖,鍾芷萍醫師表示,假設2個人都在同一歲數罹患糖尿病,控制較好的人,腦中風機率較低,或可以延緩腦中風發生時間。除了配合治療、運動、飲食控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血糖監測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糖化血色素屬於長期指標,可以看出過去2-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陳柏霖醫師表示,一般希望病人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但他也提醒,糖化血色素的數值不能表示血糖波動穩定,還是建議在飯前或飯後2小時,一天三次監測自己的每日血糖值,若是血糖波動越高,疾病死亡率也會提高。

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多 醫師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除了影響大血管,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腦中風之外,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與神經病變,鍾芷萍醫師提到,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最後導致失明;此外,四肢的周邊血液循環不好、神經病變,容易有麻木感,感覺不敏銳的情況下,若受傷未察覺,最後可能會導致截肢。而在台灣,國人洗腎最大宗就是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根據統計有25至45%的洗腎者是因為罹患糖尿病而走上洗腎之路,陳柏霖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也需要監測腎臟功能。

糖尿病不一定有「多吃、多尿、多喝」三多症狀,導致有些人容易延誤治療,而有些人是害怕吃藥,不想前往就醫,陳柏霖醫師提醒,若之後中風反而要吃更多藥。此外,鍾芷萍醫師也提醒,控制血糖這件事除了早期診斷、配合用藥外,最重要還是飲食跟運動,並且同時留意其他危險因子如血壓與血脂的狀況。

民眾若想知道更多關於腦中風的知識,可至腦中風學會官方網站的民眾衛教專區
獲得相關訊息,也可至台灣腦中風病友學會網站獲得更多衛教資訊。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提供連續視力,強化視覺銳利度,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解析

人工水晶體是術後視力的重要關鍵,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達到連續視力,增加生活便利性。新一代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約50cm)的視力,滿足多數人的日常用眼需求,減少配戴眼鏡的機會,提升術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