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穩定控制防惡化 長效針劑助患者回歸社會

by | 10 月 4, 2022


記者:黃心瑩報導

16歲的陳同學,上了高中課業壓力變大,開始變得淡漠、不太搭理同學,上課容易發呆,學業成績下滑,甚至出現焦慮、恐懼、自言自語,不敢上學,輔導室建議家長帶至精神科就醫。在醫師鼓勵之下,陳同學才說出產生幻聽已近3個月,甚至受到幻聽威脅不敢告訴家人,只好躲在家中,後以口服藥物治療,回復正常生活與學業功能;但高三下時課業加重,加上補習時段繁雜,常忘記服藥,造成症狀起伏,與醫師討論後改為與口服藥物同成分的長效針劑治療,家長、學校也配合彈性安排,讓他後續發展穩定,也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系所,目前穩定就學中。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建亨表示,思覺失調症若在疾病初期就接受穩定治療,通常對藥物反應良好,大部分患者都能回歸社會正常發展。



腦部多巴胺分泌異常 思覺失調症靠治療穩定、避免腦損傷

思覺失調症很類似糖尿病,糖尿病為胰臟分泌的胰島素異常,造成血糖變化異常,而思覺失調症則為大腦多巴胺分泌異常,造成知覺感官上改變、思考失去邏輯及不流暢。林建亨醫師說明,疾病初期多巴胺分泌活躍,原本不存在的感覺跟想法突然出現,在醫學上稱為正性症狀,如聽幻覺或被害妄想症狀,患者會以為這些真實存在,也帶來實際情緒上的困擾與不適反應;若思覺失調症患者長期沒有穩定治療,有些人則會以負性症狀的表現為主,如話語變少、情感淡漠、動作反應緩慢、與思考貧乏空洞,若持續未穩定治療,過去研究指出腦部會出現損傷,造成認知功能退化、智能、專注力、執行功能下降。


越早介入治療恢復越好 長期治療助回歸社會

因此目前國際治療共識,希望能在疾病初期的正性症狀階段就介入治療,若能在五年內,甚至於兩年內治療,能使腦部多巴胺分泌平衡,避免腦部產生顯著損傷,林建亨醫師指出,就如同糖尿病需要穩定使用藥物治療,思覺失調症也需要藥物來穩定腦中的多巴胺,個人化的醫療策略,包括口服藥物或是長效針劑的治療都是很好的選擇。

思覺失調症好發於兩個年齡層,一是16-24歲,正處於人生中重大階段的轉換時期,常伴隨適應上的重大壓力,容易促發疾病發作,另一階段則為女性40歲前後,荷爾蒙變化的影響也可能是造成發病的因素之一。林建亨醫師說明,已有許多研究發現,若在疾病初期發現並治療,就能以相對低劑量的藥物控制,不會有明顯腦部功能損傷,之後發展也與一般人無顯著差異,生活中很難看出患有思覺失調症,他還舉例:「常常病人跟家屬同時進入教學門診,跟診的實習學生常常分辨不出誰是病人」。


長效針劑治療不怕忘記 「維持健康並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

「不停藥、回歸社會」是醫病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共同治療目標,而目前現代化的藥物治療策略,已經具有相當優異的治療成效,藥物主要分為口服與長效針劑兩類,林建亨醫師提到,口服藥物可以免受打針之痛,但每天服用有時候容易忘記,而臨床觀察中,年輕患者對於新穎的長效針劑治療方式接受度較高,由於固定頻率接受長效針劑的治療策略更為簡單與便利,不怕忘記,也免除需要在學校或公司內服藥的困擾。長效針劑可以有效地維持血中藥物濃度的穩定,相較口服藥物為生理上更有效率的治療方式,目前僅18歲以上患者具有適應症,使用上也較有彈性,相較於每天服用的口服藥,若有突發狀況需延後幾天注射,對於病情的影響程度也較小。

臨床治療每個人對於藥物反應的差異很大,因此劑量及種類都會根據患者的生活模式、學業、與工作狀況等調整,林建亨醫師分享,臨床中有幾位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成效良好的年輕患者表示,「一年只需要花費短短幾次的回診時間,除了在診間會覺得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其他時間都能健康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幾乎不受疾病的影響,走出診間後還是能夠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

政府今年編列獨立預算逾27億元,鼓勵臨床精神科醫療團隊將長效針劑做為精神疾病治療的優先考量,新竹臺大分院也自9月起設置長效針劑特別門診,希望能鼓勵患者穩定治療,林建亨醫師表示,長效針劑是成熟且相對新穎的治療方式,國內外的臨床經驗與研究都顯示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成效良好,可以維持認知功能、控制疾病、避免住院,期待長效針劑特別門診的設立讓患者可以有更方便的窗口可以接洽治療,同時還能簡化銜接精神科社區治療的行政流程,讓治療團隊能夠接續訪視給藥,與社區串聯。

「思覺失調症雖是重大傷病,但透過積極與穩定的治療,期待每位患者都能順利地”將疾病的重量轉換成人生的力量”,再一次幸福地重新擁抱人生。」林建亨醫師除了鼓勵患者積極治療外,也呼籲社會大眾一起努力讓思覺失調症去汙名化,讓所有患者都能融入社會與幸福生活。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不是只靠高科技!詳盡術前計畫提高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針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傳統的做法是利用開心手術進行主動脈瓣置換。」謝炯昭醫師說,「傳統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必須先要開胸,接上心肺機,並讓心臟暫時停止跳動,對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較差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已成為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利器。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完全緩解率提高有望! 突破性機轉治療問世: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抗體複合體藥物全解析,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七十多歲的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患者,接受第一線治療後一年多又復發,二線治療的效果也不佳。淋巴結腫大到壓迫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兩隻腳腫得非常嚴重,偏偏當時患者的身體狀況又已無法承受更高強度的化療,情況十分不樂觀。」蕭惠樺醫師回憶,「當時剛好有一款突破性機轉的新藥問世,與患者討論後決定試試,結果才打第一個療程,腫瘤就縮小一半,第二個療程後更是幾乎全消,很快速就將淋巴癌控制住!」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免疫治療接續標靶治療,提升肺鱗癌治療成效、優化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創雙贏,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一名50多歲有多年抽菸史的王先生,在診斷為肺鱗癌後,陸續接受了手術治療、免疫合併化學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經與主治醫師討論後,王先生改以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運的是,他對口服標靶藥物的反應很好,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也較化療輕微,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個月,持續在門診追蹤。口服藥物的便利性,不僅讓他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品質,對抗癌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