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近視控制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比一比,眼科醫師圖解兒童近視控制家長常見問題

by | 9 月 13, 2022

學童近視控制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比一比,眼科醫師圖解兒童近視控制家長常見問題

「醫師,學校通知說他的近視又加深了,請我們再來檢查。」家長指著孩子憂心地說。


「小朋友的近視惡化速度較快,一定要好好控制喔。」醫師慎重地叮嚀。

近視學童的家長常常跟眼科醫師說:「我孩子點過散瞳劑,但是很容易畏光,出去玩的照片幾乎每張都瞇瞇眼,寫功課時看書本的字也會模糊,影響學習,該怎麼辦?」

又或者:「近視就戴眼鏡呀,但戴眼鏡打球又常撞壞,已經換了好幾付,有沒有其他方法?」

該怎麼選才能控制孩子的近視,同時又讓他們的生活上不那麼困擾呢?“角膜塑型片”與“學童近視控制日拋”兩種方式,到底差異在哪呢?

台灣學童的近視比例相當高,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小學二年級近視超過50度的比例約占38.7%,直到小學六年級已經爆發性地增加至70.6%, 而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比例在小學六年級更是高達到10.3%。大學眼科林日蘋醫師說明,近視度數越深,眼球病變的風險變越高,造成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白內障等併發症的機率也越高,因此學童近視預防與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控制近視,除了平常用眼距離和時間的管控,也要遵醫囑及時治療與矯正,林日蘋醫師說,比較常見的控制方法有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兒控鏡片,還有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方法這麼多,選擇上也有許多眉角,我們整理出了幾個家長的常見問題,來看看林日蘋醫師怎麼說!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的差異:配戴時間、鏡片特性、適應時間

家中有近視學童的家長,應該對於角膜塑型片不陌生,除此之外,現在還有專為9~18歲學童與青少年設計的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也通過了台灣、美國FDA核准,且有國外的六年研究報告,證實它的安全性。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有許多不同,首先是配戴時間,前者為白天配戴10-15小時,晚上取下;後者則是睡覺時配戴,需戴滿6-8小時,早上起床後再卸除。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的差異

其次是材質上的不同,角膜塑型片為特殊高透氧之硬式鏡片,初期配戴異物感較為明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而近視控制日拋是軟式的隱形眼鏡,鏡片柔軟,配戴適應期較短,也因此許多小朋友在第一次驗配時很快就可以適應,接受度很高。

雖然有這些使用上的差異,但兩者都能達到光學矯正與控制的效果。至於家長與孩子要怎麼做選擇,還是需要到眼科請醫師做評估整個角膜與度數的條件,再根據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睡眠時間長短,做出合適的選擇。


讓孩子學會獨立配戴與卸下近視控制日拋,家長孩子都輕鬆!

很多家長會詢問,孩子是否有辦法自行配戴隱形眼鏡?其實眼科醫師都會針對孩子的年齡、生活習慣、獨立性、試戴狀況等綜合評估,並由專業人員指導,確保孩子能學會自行配戴及取下。林日蘋醫師觀察到,由於近視控制日拋是軟式的隱形眼鏡,異物感較低,多數小朋友蠻快就能夠上手了。而且近視控制日拋不需要清洗保養,用過即丟棄,家長也不用擔心清潔問題,只要記得提醒孩子配戴前洗淨雙手,既能訓練其獨立性,家長也很輕鬆!不過還是要記得定時回診,以掌握近視控制狀況以及角膜健康程度。


近視控制日拋不是上學才需要,正確配戴才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加!

林日蘋醫師特別提醒,配戴近視控制日拋,除了可以矯正看遠視力之外,重要的是其周邊離焦的設計,可以讓孩子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長期遵醫囑配戴,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即便是放長假期間不需要看黑板,也要記得依照醫師建議的時間配戴。一般建議配戴時間為:每日至少10小時、不超過15小時,一週至少配戴6天。 

林醫師補充配戴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還是有些注意事項,如:配戴前的手部清潔、鏡片不得重複使用等,且眼睛過敏及游泳的時候都不建議配戴。除此之外,也建議家長可以多準備一副近視控制專用日拋或一般的框架眼鏡,讓孩子備在身邊,必要時就可以隨時做替換。


視控制日拋常見QA


這些孩子都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需由眼科醫師診斷評估!

林日蘋醫師也幫我們總結分析出,幾種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孩子:

● 喜歡打球、運動,不方便戴框架眼鏡的孩子。
● 在使用長效散瞳劑後,畏光狀況較嚴重的孩子。
● 較難適應角膜塑型片異物感的孩子。
● 睡眠時間較短,不適合配戴角膜塑型的孩子。
● 有能力獨自配戴隱形眼鏡的孩子。

這些孩子都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

若檢查發現孩子有近視,家長們要盡快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近視控制方式,林日蘋醫師叮嚀,及早介入控制近視,才能避免視力快速惡化,並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參考資料:
1. 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晚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新對策,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接棒治療,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發現乳癌時已有肝臟轉移。因為是晚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所以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劉峻宇醫師表示,「對大部分患者而言,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顯著延長無疾病進展存活期,但是大約20%至30%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即會發生抗藥性,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那位年輕患者使用CDK4/6細胞週期抑制劑治療後,不到半年便失去效果,後續雖然接受過一線紫杉醇類的合併化學治療,效果也僅約4個月後腫瘤再次惡化,因此在充分溝通後,患者選擇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讓她的病情獲得控制,而且副作用也比傳統化學治療少,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擺脫洗腎命運的契機,多囊腎治療醫師解析

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遺傳的比例會非常的高。它會在我們腎臟長出很多的囊泡,然後這個囊泡會越長越大,而且會越長越多,然後會去壓迫到正常的腎臟的組織,造成腎臟的功能的衰退。大部分這樣的病人,他可能三、四十歲發病,到五、六十歲可能就會遇到要洗腎的問題。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肢端肥大症術前治療,幫助緩解症狀、提高手術成功率,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有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長期有關節疼痛的狀況,多次至骨科求診。」鄭文郁醫師表示,「有天在醫院搭電梯時,醫師發現他的外貌特徵疑似罹患『肢端肥大症』,包括額頭較寬、鼻翼較大、嘴唇較厚等,於是建議他到門診檢查。」
經過抽血檢查,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有腦下垂體腫瘤,確認為肢端肥大症;於是安排接受經蝶竇腦下垂體切除手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