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近視控制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比一比,眼科醫師圖解兒童近視控制家長常見問題

by | 9 月 13, 2022

學童近視控制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比一比,眼科醫師圖解兒童近視控制家長常見問題

「醫師,學校通知說他的近視又加深了,請我們再來檢查。」家長指著孩子憂心地說。


「小朋友的近視惡化速度較快,一定要好好控制喔。」醫師慎重地叮嚀。

近視學童的家長常常跟眼科醫師說:「我孩子點過散瞳劑,但是很容易畏光,出去玩的照片幾乎每張都瞇瞇眼,寫功課時看書本的字也會模糊,影響學習,該怎麼辦?」

又或者:「近視就戴眼鏡呀,但戴眼鏡打球又常撞壞,已經換了好幾付,有沒有其他方法?」

該怎麼選才能控制孩子的近視,同時又讓他們的生活上不那麼困擾呢?“角膜塑型片”與“學童近視控制日拋”兩種方式,到底差異在哪呢?

台灣學童的近視比例相當高,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小學二年級近視超過50度的比例約占38.7%,直到小學六年級已經爆發性地增加至70.6%, 而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比例在小學六年級更是高達到10.3%。大學眼科林日蘋醫師說明,近視度數越深,眼球病變的風險變越高,造成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白內障等併發症的機率也越高,因此學童近視預防與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想要控制近視,除了平常用眼距離和時間的管控,也要遵醫囑及時治療與矯正,林日蘋醫師說,比較常見的控制方法有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兒控鏡片,還有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方法這麼多,選擇上也有許多眉角,我們整理出了幾個家長的常見問題,來看看林日蘋醫師怎麼說!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的差異:配戴時間、鏡片特性、適應時間

家中有近視學童的家長,應該對於角膜塑型片不陌生,除此之外,現在還有專為9~18歲學童與青少年設計的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也通過了台灣、美國FDA核准,且有國外的六年研究報告,證實它的安全性。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有許多不同,首先是配戴時間,前者為白天配戴10-15小時,晚上取下;後者則是睡覺時配戴,需戴滿6-8小時,早上起床後再卸除。

近視控制專用日拋與角膜塑型片的差異

其次是材質上的不同,角膜塑型片為特殊高透氧之硬式鏡片,初期配戴異物感較為明顯,需要一點時間適應;而近視控制日拋是軟式的隱形眼鏡,鏡片柔軟,配戴適應期較短,也因此許多小朋友在第一次驗配時很快就可以適應,接受度很高。

雖然有這些使用上的差異,但兩者都能達到光學矯正與控制的效果。至於家長與孩子要怎麼做選擇,還是需要到眼科請醫師做評估整個角膜與度數的條件,再根據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和睡眠時間長短,做出合適的選擇。


讓孩子學會獨立配戴與卸下近視控制日拋,家長孩子都輕鬆!

很多家長會詢問,孩子是否有辦法自行配戴隱形眼鏡?其實眼科醫師都會針對孩子的年齡、生活習慣、獨立性、試戴狀況等綜合評估,並由專業人員指導,確保孩子能學會自行配戴及取下。林日蘋醫師觀察到,由於近視控制日拋是軟式的隱形眼鏡,異物感較低,多數小朋友蠻快就能夠上手了。而且近視控制日拋不需要清洗保養,用過即丟棄,家長也不用擔心清潔問題,只要記得提醒孩子配戴前洗淨雙手,既能訓練其獨立性,家長也很輕鬆!不過還是要記得定時回診,以掌握近視控制狀況以及角膜健康程度。


近視控制日拋不是上學才需要,正確配戴才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加!

林日蘋醫師特別提醒,配戴近視控制日拋,除了可以矯正看遠視力之外,重要的是其周邊離焦的設計,可以讓孩子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長期遵醫囑配戴,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因此,即便是放長假期間不需要看黑板,也要記得依照醫師建議的時間配戴。一般建議配戴時間為:每日至少10小時、不超過15小時,一週至少配戴6天。 

林醫師補充配戴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還是有些注意事項,如:配戴前的手部清潔、鏡片不得重複使用等,且眼睛過敏及游泳的時候都不建議配戴。除此之外,也建議家長可以多準備一副近視控制專用日拋或一般的框架眼鏡,讓孩子備在身邊,必要時就可以隨時做替換。


視控制日拋常見QA


這些孩子都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需由眼科醫師診斷評估!

林日蘋醫師也幫我們總結分析出,幾種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孩子:

● 喜歡打球、運動,不方便戴框架眼鏡的孩子。
● 在使用長效散瞳劑後,畏光狀況較嚴重的孩子。
● 較難適應角膜塑型片異物感的孩子。
● 睡眠時間較短,不適合配戴角膜塑型的孩子。
● 有能力獨自配戴隱形眼鏡的孩子。

這些孩子都適合配戴近視控制日拋

若檢查發現孩子有近視,家長們要盡快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近視控制方式,林日蘋醫師叮嚀,及早介入控制近視,才能避免視力快速惡化,並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參考資料:
1. 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計畫」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轉骨有效嗎?鼻子過敏會長不高?幾歲最佳?張若偉中醫師解析登大人N個成功關鍵

「曾經遇過一位唸國二的男生,身高僅約150公分,不過他來就診的原因是常常感到胸口悶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診察後,我發現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因為孩子不太會表達,所以問題也就一直沒有解決。張若偉中醫師說,當時幫他從調整腸胃功能下手,經過調養後不但胸口悶痛改善了,身高也慢慢進步,目前已達165公分,讓家長又驚又喜。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降低沾黏、減少併發症,剖腹生產愛留意,婦產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遇過一位三十多歲的產婦,由於前兩胎都是剖腹產,所以第三胎也是採用剖腹產。因為之前的剖腹產並未使用防沾黏醫材,因此在第三次剖腹產時,發現膀胱與子宮已經出現較嚴重的沾黏。」黃坤龍醫師表示,「由於膀胱和子宮的沾黏,手術過程變得更為複雜,醫療團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分離沾黏,且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膀胱受損。最終手術順利完成,並讓胎兒成功分娩,不過手術時間便拉長許多。」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癌症年輕化已成趨勢,我們該如何自保?

點開新聞,禹旭看到「日本女星39歲罹癌身亡」的標題,不禁拍了拍身旁的同事:「你有沒有覺得,好像現代人都很早就得癌症啊?」

過去,我們認為癌症與年齡大有關係,通常是年紀大了的時候,器官才會一一出問題。然而,現在大家或許都會有些經驗,突然聽到身邊的同事、家人明明不到中年,竟然在30多歲,40多歲就被診斷癌症。

究竟,「癌症年輕化,現代人都很年輕就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都市傳說,而是有憑有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十八分鐘全站姿間歇訓練,中等強度,著重核心臀腿與平衡

想在家做肌力訓練,可以利用自身體重,並採取間歇訓練30-10的方式,一個動作30秒,休息10秒,再換下一個動作,以此類推。今天的動作都是站姿,可以啟動核心腹部與臀部、腿部的肌群,在動作變換之間也可以練到維持平衡的方式。訓練過程對心肺耐力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