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積極治療 北榮診間變裝emoji創意展

by | 8 月 18, 2022


記者:賴欣平、蔡誠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體內抗體及發炎物質不受控攻擊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痛,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陳明翰提醒,患者若未穩定接受治療,等到關節變形或甚至攣縮,傷害恐不可逆。不僅如此,因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隨著疾病活動度增強,更可能引發鞏膜炎、肺纖維化、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甚至提高淋巴癌發生機率。



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生物製劑問世 提升醫師用藥靈活性

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以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為主要治療。所幸近年醫藥科技快速發展,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問世,給予醫師更多彈性來靈活規劃治療策略。陳明翰主任指出,生物製劑是以活體細胞製作抗體或結合性蛋白,再透過針劑注入患者體內;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則是以口服形式為主,協助提升患者治療方便性,兩者都能協助從發炎反應下游端著手治療,中和患者體內發炎情形,在維持療效同時,舒緩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問題。


患者清楚敘述主觀感受 為追求治療達標重要環節

如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需長期用藥控制,在治療時同樣會設定治療目標。陳明翰主任說明,國際間通用之追蹤診斷標準—疾病活動指數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 DAS28),藉由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全身特定28個關節的腫痛情形、抽血檢驗出的紅血球沉降速率及患者自述健康狀態,取得一數值,而後再套入公式計算。一般而言,若經治療後患者數值維持在2.6以下,即視為控制良好。

然而,對於許多患者而言,要在每次回診追蹤時,確切描述自身身體感受並非易事,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現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提供患者簡易、方便的方式評估自身狀況。陳明翰主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要獲妥善控制,除了醫師觸診與觀察關節腫脹程度外,患者是否了解自身疾病概況,並於回診時告知主觀感受,也是確認藥物適不適合或劑量有無需要調整的重要環節。


北榮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間展覽 打造友善就醫空間

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抗戰的過程中,醫院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近日於過敏免疫風濕科候診區,設置大面活潑有趣又富有衛教意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你『類』了嗎?」資訊牆,協助加深患者疾病認知。除此之外,也透過活潑亮眼的展覽設計,推翻了過去大眾對於醫院的生硬印象,打造出讓患者更能舒適就醫的友善空間。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雙免疫合併療法延長存活期至將近兩年!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那是位50多歲男性,診斷肝癌時腫瘤已經接近10公分,且有脊椎骨的轉移,屬於晚期肝癌。」許偉帆醫師指出,「當時患者恰好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利用雙免疫合併療法作為治療。」

接受雙免疫合併治療的成效顯著,腫瘤逐漸縮小,讓病情得相當好的控制。從發現至今已有兩年時間,目前胎兒蛋白、PIVKA-II等指數正常,而且不管是電腦斷層掃描、骨頭掃描都沒有找到腫瘤存活的跡象,患者已回到工作崗位,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乳癌HER2雙標靶新皮下給藥納健保,療程5~8分鐘可完成,提升生活品質!早期、轉移都受惠,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析

「那是一位60歲HER2乳癌患者,在接受HER2雙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吳世重醫師表示,「但由於患者體態較豐腴、脂肪層較厚,每次打針都是挑戰;加上靜脈輸注兩種HER2標靶藥物,每次都需要2、3個小時,容易讓患者感到不便與不適。」

後來,患者的家屬聽說HER2雙標靶藥物有新的皮下注射劑型,主動提出詢問。改採HER2雙標靶皮下注射劑型後,每次給藥時間大幅縮短,僅5至8分鐘即可完成,終於讓患者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