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積極治療 北榮診間變裝emoji創意展

by | 8 月 18, 2022


記者:賴欣平、蔡誠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體內抗體及發炎物質不受控攻擊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痛,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科主任陳明翰提醒,患者若未穩定接受治療,等到關節變形或甚至攣縮,傷害恐不可逆。不僅如此,因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隨著疾病活動度增強,更可能引發鞏膜炎、肺纖維化、骨質疏鬆或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甚至提高淋巴癌發生機率。



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生物製劑問世 提升醫師用藥靈活性

過去,類風濕性關節炎多以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為主要治療。所幸近年醫藥科技快速發展,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問世,給予醫師更多彈性來靈活規劃治療策略。陳明翰主任指出,生物製劑是以活體細胞製作抗體或結合性蛋白,再透過針劑注入患者體內;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則是以口服形式為主,協助提升患者治療方便性,兩者都能協助從發炎反應下游端著手治療,中和患者體內發炎情形,在維持療效同時,舒緩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問題。


患者清楚敘述主觀感受 為追求治療達標重要環節

如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需長期用藥控制,在治療時同樣會設定治療目標。陳明翰主任說明,國際間通用之追蹤診斷標準—疾病活動指數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 DAS28),藉由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全身特定28個關節的腫痛情形、抽血檢驗出的紅血球沉降速率及患者自述健康狀態,取得一數值,而後再套入公式計算。一般而言,若經治療後患者數值維持在2.6以下,即視為控制良好。

然而,對於許多患者而言,要在每次回診追蹤時,確切描述自身身體感受並非易事,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現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提供患者簡易、方便的方式評估自身狀況。陳明翰主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要獲妥善控制,除了醫師觸診與觀察關節腫脹程度外,患者是否了解自身疾病概況,並於回診時告知主觀感受,也是確認藥物適不適合或劑量有無需要調整的重要環節。


北榮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間展覽 打造友善就醫空間

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抗戰的過程中,醫院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臺北榮民總醫院近日於過敏免疫風濕科候診區,設置大面活潑有趣又富有衛教意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你『類』了嗎?」資訊牆,協助加深患者疾病認知。除此之外,也透過活潑亮眼的展覽設計,推翻了過去大眾對於醫院的生硬印象,打造出讓患者更能舒適就醫的友善空間。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HER2基因突變肺癌治療新突破!抗癌標靶藥「魔術子彈」跨界出擊 有望提升腫瘤反應率和存活期

剛診斷為第四期肺癌的患者都相當沮喪,但現在對於晚期肺癌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展!林瑛珠醫師指出,以前第四期肺癌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只有6個月,隨著標靶治療的進步,若能找到合適的藥物,便有機會讓病情得到長期穩定控制,患者的存活期便能有望延長。抗癌藥物的進展日新月異,如今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漸漸運用於具有HER2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像魔術子彈一般精準攻擊癌細胞,幫助提升治療成效,讓患者多一項選擇。

突破治療困境!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為邊緣區淋巴瘤MZL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突破治療困境!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為邊緣區淋巴瘤MZL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年近八十歲的陳老先生,某天因胃不適而去做胃鏡檢查,意外發現罹患胃部邊緣區淋巴瘤,且蔓延到淋巴結、脾臟,全身都受到影響。王銘崇醫師指出,「由於患者的腎功能與心肺功能較差,所以治療藥物的選擇較有限,使用傳統治療成效也較不理想,遺憾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