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並非只有皮膚病灶! 穩定控制病情防不可逆傷害

by | 8 月 12, 2022


記者:賴欣平報導

30歲的阿凱為一名業務,罹患乾癬已十來年,同時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不僅頭皮、耳朵及四肢等部位常出現明顯皮膚紅腫及脫屑病灶,手腕、手指及靠近腳跟阿基里斯腱周邊的著骨點,也因長期發炎以致無法正常行動,如抓握及行走等在一般人眼中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對阿凱來說都是難題。


也因如此,在工作期間拜訪客戶時,阿凱常因自己外觀明顯的不同,感到困窘及自信心低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偉哲表示,過去乾癬致病機轉不明確,醫師能用來治療的武器選項也不多,像阿凱這樣罹病已久的患者,一開始只能用止痛藥及高劑量類固醇來控制病情。時間一久,不僅腎臟代謝功能變差,也可能會開始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薄化及肥胖等典型類固醇副作用。

所幸醫療發展不斷進步,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的出現,協助從上游端控制皮膚與關節的發炎情形,在維持甚至優化療效的同時,也連帶降低了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好消息是,阿凱在改用生物製劑後,不僅皮膚紅腫脫屑情形大幅改善,關節活動能力也已回歸正常,成功找回患病前的日常生活。


關節發炎時間越長 發生結構性破壞風險越高

乾癬是由於人體內免疫系統不受控制攻擊自身細胞,加速患者表皮代謝,而這些凋亡的上皮細胞不斷堆積在皮膚表面,形成明顯的鱗狀斑塊及銀屑。洪偉哲醫師指出,其中有三成患者同時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病情嚴重時,因關節腔中充滿發炎物質,導致關節持續出現疼痛、腫脹等情形。

而發炎時間越長,對關節腔造成的破壞就越嚴重,也就是說,若無及時控制病情,可能造成關節軟骨、硬骨磨損及沾黏等結構性破壞,演變成不可逆之關節傷害。因此,洪偉哲醫師提醒:「及早診斷且積極接受治療對患者來說相當重要!」


乾癬藥物選擇多元 與醫師共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

許多人對乾癬治療的印象仍停留在使用大量「類固醇」,事實上,與過去相比,現在臨床上藥物選擇已增加許多。先是免疫調節藥物問世,但洪偉哲醫師坦言,臨床上觀察,免疫調節藥物同樣有造成高血壓、過敏及腎功能損傷等疑慮,且部分患者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因此,也促進了後續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的出現,能從更上游端精準針對免疫過度造成的發炎反應進行治療,減少副作用產生。

洪偉哲醫師指出,生物製劑發展至今,相對類固醇及免疫調節藥物來說,能從更上游端精準針對免疫過度造成的發炎反應進行治療。現除抗腫瘤壞死因子之外,也能從介白素-17、介白素-17受體、及介白素-23等相關因子著手以抑制細胞反應。

改善療效及副作用之餘,也大幅提升患者就醫的方便性,舉例來說,過去患者在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時,可能需一周回院兩次進行治療,現在有許多藥物都已將施打頻率延長到兩個月至三個月一次,協助減少患者到醫院的頻率。洪偉哲醫師強調,改善患者的就醫方便性,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提升患者治療順從性,達到更好的治療目標。


切忌擅自中斷治療加重發炎情形 醫:恐增共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許多病情本獲穩定控制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由於不敢至醫院回診追蹤及治療,而打亂了原先穩定的用藥習慣。洪偉哲醫師呼籲,不論是乾癬還是乾癬性關節炎,若擅自斷藥可能會導致病情快速惡化,加重皮膚、關節腫脹及發炎情形,除此之外,也會增加罹患共病的風險,提醒民眾規律接受治療。

原文出處:健康醫療網

追蹤照護線上

最新文章 搶先收看

別讓健康亮紅燈,職場女性愛注意,張若偉中醫師圖文解說

別讓健康亮紅燈,職場女性愛注意,張若偉中醫師圖文解說

「她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女藝人,但因為長時間工作和不規律的飲食,身體逐漸出現問題。除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之外,也常感到腰痠背痛。經過詳細評估後,我為她提供了一些藥方與生活上的建議。幾個月後,她覺得精神狀態、氣色、以及睡眠品質都明顯改善,也不再因為壓力大而暴飲暴食,這讓她非常開心!」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改善癌症惡病質,幫助抗癌更有效

癌症惡病質對於患者來說,不只單純是體重的減輕,它會帶來的影響非常全面,有可能會導致癌症治療的效果降低,或者是疾病復發或惡化。如果能夠比較早發現,比較早治療,才能有比較好的結果!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乳房良性腫瘤需要手術切除嗎?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適用時機與手術步驟,乳房外科醫師圖文解說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在接受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乳房腫瘤。」黃啟瑜醫師表示,「即便是良性的乳房腫瘤,患者還是會擔心、焦慮,但是又對手術感到害怕,而一直猶豫不決。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乳房真空輔助微創手術。」

後續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真空抽吸輔助針進行手術,順利切除乳房腫瘤,傷口約0.3公分,術後恢復相當順利。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腫瘤,讓患者鬆了一口氣,相當開心。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復發難治型濾泡性淋巴瘤治療進展,國際指引列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入後線治療,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濾泡性淋巴瘤多好發於50至60歲中年患者,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是在做檢查時意外發現;或在頸部、鼠蹊、腋下等處摸到腫大的淋巴結,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確定診斷時大多已是第二、第三期。」張明志醫師指出,濾泡性淋巴瘤為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中的淋巴球不受控制地生長,導致增生的細胞大於正常比例而形成,如果濾泡內的淋巴球數量過多,甚至溢出到淋巴結外,就有機會進一步發展成瀰漫性淋巴瘤。